中新網北京7月13日電(記者 孫自法)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財產保險監管部主任劉京生十三日在此間稱,作為行業監管部門,中國保監會非常重視巨災保險發展,積極研究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巨災保險體系。
由中國地震局主辦的第三屆大陸地震、緊急救援暨巨災保險國際會議十三日繼續舉行,劉京生在《中國巨災保險現狀及展望》的主題報告中作上述表示。他說,目前,中國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完備的巨災保險保障體系。由于受到經營管理、產品技術設計開發以及償付能力限制等因素制約,中國巨災保險呈現出產品少、保障面窄、保障程度低、發展尚不充分等特點。
這位保險專家提出,中國巨災保險體系的研究、建立將從以下四方面展開:一是積極開展包括地震保險、農業保險在內的巨災保險研究。地震保險方面,保監會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組成中國地震保險專題工作組,制定了中國地震保險制度初步方案;農業保險方面,保監會牽頭制定的建立中國農業保險制度的報告已得到國務院肯定,目前多模式、多層次的試點工作進展順利。
二是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巨災風險支持體系。保監會出臺并修改相關管理規定,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為巨災保險體系的建立爭取最有力的財政、稅收政策支持。
三是積極貫徹“防重于治”的思想。保監會組織全行業研究各種災害的防災減災技術,提高防災減災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針對性。目前,保險業已經與有關部門共同建立了自然災害風險信息系統,根據氣象、水文、臺風以及災害信息,報告重大災害損失,幫助決策層及時掌握災情,迅速決策,指導救災工作。
四是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外成功的經驗。一方面,保監會與世界銀行、歐盟等組織以及國際上知名的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經濟公司等合作進行巨災保險研究;另一方面,保監會鼓勵國內保險公司與國外同行合作,引進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劉京生認為,由于中國巨災保險研究剛起步,基礎還比較薄弱,加上社會保險意識不強等原因,巨災保險開展的規模和覆蓋面不大,保險風險防范和社會管理功能還未得到充分的發揮。目前,中國大災之后損失的恢復基本上是靠國家財政和民間捐助,巨災保險需求缺口很大,這既是一個挑戰,又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可以預測,一旦中國確定有關巨災保險的發展政策,巨災保險將成為保險業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
巨災屬于發生頻率較低、但破壞性極強的風險。近十年來,全球巨災損失呈增長趨勢。最新統計顯示,二00三年,全球共發生地震、干旱、風暴、洪水等自然巨災一百四十二起,災難總損失將近五百八十億美元,與災害相關的保險損失達一百六十二億美元。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較嚴重的國家。據聯合國統計資料,上個世紀全世界五十四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中,有八個發生在中國。民政部有關統計表明,中國每年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人民幣五百億至六百億元之間,每天都要因此損失一億多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