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是能源“荒年”?中國返“節約鬧革命”時代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在能源和資源問題上過緊日子,中國已做好長期準備。但必須改變的,是此前大手大腳的粗放型增長模式。這是對自己,也是對世界負責的選擇
本刊記者/劉英麗
始于1990年的“節能周”,以往每年都會在11月進行,今年卻在6月的第一周舉行了。“這是今年能源緊缺的一個信號”,國家電力動力經濟研究中心總經濟師胡兆光說。
6月3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4~2020年)》(草案),其中將堅持節約能源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
“節能口號已經提了多年,但目前已經上升到了國策的高度。”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高世憲對本刊說。實際上,早在2004年工作報告中,中國政府即提出了建設“節約性社會”的口號,這顯示,在能源和資源問題上過緊日子,中國已做好長期準備。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主任朱成章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造成如今能源緊張的根源在于這幾年中國的“重化工”發展迅速,消耗了太多能源。
汽車、鋼鐵、機械等制造業和房地產、煤炭、電力等制造業前向和后向產業的高速發展,是中國進入重化工業時期的重要標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副部長馮飛組織了《國家能源戰略的基本構想》的研究,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自2002年開始進入了新一輪的高增長期,同時表現出了明顯的重化工特征,“重化工時代”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耗能急劇增加。據馮飛介紹,2003年中國GDP的增長9.1%,而耗能增長是11%,遠遠大于過去20年的比例。
另一方面,“中國居民目前處于1000-3000美元年收入的階段,即在達到溫飽后對住房、汽車等消費品的需求增長期,由此帶來對能源需求的增長。”馮飛說。
與此同時,中國加速城市化,也增加了對能源的需求——城鎮人口的年平均耗能為農村人口的3.5倍。
另外,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制造基地之一。由于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低端位置,事實上造成了國際間能源需求的轉移,能源需求向中國轉移的趨勢短期內也很難改變。
面臨繞不開的歷史階段,合理的能源政策顯得尤其重要,而這些政策又會帶來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
《國家能源戰略基本構想》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能源消費翻一番,支持經濟增長翻兩番,就要改變目前仍然存在的粗放型增長的現狀。
過去20年,中國主要依靠產業結構調節來降低需求。據《基本構想》測算,1980~2000年期間,中國每年節約或者少用的能源中有70%以上是因為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帶來的。
目前中國8個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水平,均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7%,也占到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總量的73%。另外,交通部門和建筑部門對能源的需求目前已經進入了高速增長期,據估算,這兩個部門的用能增長占到全部能源消費的35%,而這個數字還將在2020年上升到57%~75%。
因此,針對這兩個部門的能源政策將更能發揮節能作用。比如,假如近期實施燃油稅和旨在提高汽車燃油經濟性的燃油效率標準,并逐步在優化交通運輸結構等方面取得進展的話,那么到2020年交通部門將可減少8700萬噸石油的消費,幾乎可以占到屆時國內原油產量的一半左右。
目前中國現有的城市房屋建筑中,僅有2.1%達到了建設部關于采暖建筑節能的設計標準,與同緯度氣候相近的國家相比,中國單位建筑面積采暖和空調能耗高出2倍左右。如果嚴格按照標準要求,2020年建筑物能源消費量可減少1.6億噸標準煤。
按照《基本構想》,到2020年中國能源發展的理想目標是,一次能源需求少于25億噸標準煤,最多不超過29億噸標準煤;煤炭消費比例控制在60%左右,可再生能源發展到5.25億標準煤(其中新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達到1億千瓦);石油進口依存度控制在55%左右等。
中國在十六大提出了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將是一個既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已走過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也有別于中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起步的、長達半個世紀的工業化歷程。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2004年第26期,總第1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