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4日電 今年10月,景德鎮將迎來瓷都的“千年華誕”。然而,就在當地各界緊鑼密鼓籌辦千年置鎮紀念活動的時刻,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將“中國瓷都”的稱號授予了廣東潮州。本周《瞭望》雜志認為,千年瓷都的桂冠在千年鎮慶前夕被人摘走,確實使景德鎮人感到尷尬。但事出有因。陶瓷業的衰落值得景德鎮人認真反思。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報道說,談及“中國瓷都”這頂桂冠,很多人認為景德鎮早就有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了。一位在景德鎮投資設廠的企業家認為,景德鎮在發展陶瓷產業方面的確擁有太多的優勢,遺憾的是“優不成勢”。目前,全市陶瓷業年產值約20億元,僅占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15%左右,與佛山、潮州、德化等產瓷區每年過百億元的產值相比,景德鎮陶瓷產業所占比重不大,總量更小,與瓷都地位極不相稱。
景德鎮市政府副秘書長、瓷局局長黃康明說,前些年,景德鎮人參觀外地瓷廠時,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種東西我們閉著眼也能做得出來”。報道說,由于這種“瓷老大”的觀念,景德鎮現有近5000家陶瓷企業,大部分以制造藝術瓷為主,不屑去做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日用瓷。而藝術瓷的生產方式囿于作坊,難以實現工業化、規;。其它產瓷區抓住更為實用、更能占據市場份額的日用瓷和建筑瓷,在現代工業化中迅速做大,后來居上。
在“瓷老大”的觀念下,景德鎮人“精品意識強,商品觀念弱”。據國家級陶瓷藝術大師劉遠長介紹,在漫長的官窯歷史中,景德鎮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政府統購統銷的思維定勢,在市場經濟轉型期注定要付出“會做不會賣”的代價。劉遠長本人就有一件藝術精品在以10萬元價格出售后,購買者很快在香港的拍賣行以50萬元高價售出。
至少喪失三次發展良機
報道說,“瓷老大”的自信同時也給景德鎮的政府、企業帶來了保守與固執。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分析,景德鎮陶瓷業至少喪失過三次發展良機:
第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景德鎮投資2000多萬元生產了當時在國內獨領風騷的“三角牌”建筑用瓷,但當地沒有真正重視起來,建筑用瓷生產只是曇花一現。后來,佛山等新興產瓷區很快占領了數以百億計的建筑用瓷市場。
第二次是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國家投入4.6億多元用于景德鎮陶瓷產業的技術改造,但巨額資金卻被當作“胡椒面”撒給了全市大小幾十家經營不善的企業,技術和體制都沒有得到實質性改造。到1996年,全市32家國有陶瓷企業有30家停產半停產,累計虧損超出4億元,近3萬陶瓷工人下崗。
第三次是90年代中后期,景德鎮對國有陶瓷企業進行改制,但改革停留在減輕政府壓力、保留職工就業的表面層次,企業沒有得到“武裝”,也沒有“輕裝”,分散生產、分散經營的狀況沒有改變,在國內各產瓷區快速發展的同時,景德鎮卻一直處在徘徊狀態,甚至一度出現負增長。
僅在1620年至1657年之間,景德鎮就有約300萬件瓷器運往歐洲。但如今,景德鎮陶瓷年出口額約2000多萬美元,還不如國內其它產瓷區一家大型民營企業。
瓷都評選者的初衷
“我們的目的就是通過瓷區的評選,推出一些在國際上比較有影響的區域和品牌,以此推動整個陶瓷行業的發展!痹诮邮懿稍L時,“中國瓷都”評選活動的評委、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工作人員黃芯紅如此概括瓷都評選活動的初衷。
“從歷史和文化上看,我個人很愿意將‘中國瓷都’的稱號給景德鎮,而且我和景德鎮的領導也很熟,但我卻不能將稱號給他們。從整個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如果依然將稱號給了景德鎮,那就是對中國陶瓷行業的發展不負責任。別人也會因此而指責我!币驗,“景德鎮這些年確實不行了。”
在黃芯紅看來,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各瓷區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很有歷史、原本很好的瓷區現在遇到了不少困難,有些甚至舉步維艱。而一些新興的地方現在卻發展得相當快,比如福建的德化、廣東的潮州等。此時,一些老的產瓷區如果依然占著“瓷都”的品牌,對于一些新發展起來的產區就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整個陶瓷行業的競爭。
黃芯紅還說,潮州被評為“中國瓷都”之后,全國陶瓷行業掀起了“學潮州、趕潮州”的熱潮,許多地方,包括景德鎮的陶瓷生產企業和地方政府都帶隊去潮州考察,“從協會掌握的信息來看,效果非常好,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我們預定的促進行業內競爭的目的。”
在《關于授予中國陶瓷行業特色區域榮譽稱號的規范》中,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指出,“獲榮譽稱號的特色區域不搞終身制,需按中輕聯的規定定期進行復評”。該協會已初步決定3年復評一次。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有關人士表示,景德鎮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品牌,這些都為景德鎮重振雄風打下了基礎。(焦然、余孝忠、張敏、戴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