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我曾經在書中讀到過廣場的歷史,很高興有機會能站在這里。”7月28日,凌晨5點鐘的北京天安門廣場上,正在等待觀看升旗儀式的18歲男孩孫善文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他來自美國舊金山,暑假后將在伯克利大學讀機械二年級,這次來北京參加“2004年海外華裔及港澳地區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
和孫善文一起來的還有他的父母和妹妹。他的父母1980年移民美國,孫善文和他的妹妹都出生于美國,今年是第一次來中國。
“尋根之旅”夏令營活動由國務院僑辦和中國海外交流協會聯合舉辦,今年是第4屆,共吸納了來自世界36個國家和港澳地區的近4000名青少年參加,他們的年齡大多在12~18歲之間。
7月27日至29日,營員們在北京游覽了故宮、頤和園、天壇、長城、十三陵等名勝古跡,參觀了天安門升旗儀式,并觀看了雜技等中國傳統技藝的表演。除在北京的活動外,他們中的一部分會回到自己的祖籍地尋“根”。
“尋根之旅,這里的‘根’,就是祖先的意思,要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的。”國務院僑辦副主任劉澤彭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通過加強交流,可以讓他們有一個認同感”。
“我的孩子以前都是從書上了解中國的,讓他們感受到真正的中國是什么樣子的,這很重要。”孫善文的父親孫懷南對記者說。
孫懷南目前在美國舊金山一家名為Marvin garden的房地產公司作合伙經紀人,在北京的活動結束之后,他們一家還將去西安、洛陽等地繼續游覽。孫善文則希望下次還能再有機會再來北京,跟中國的大學生進行交流。
這次活動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推進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
“華文教育非常重要,如果再不推行,十年至十五年以后就沒有華僑了。”本次夏令營活動的英國領隊伍善雄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的采訪時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地位提高,中文逐漸顯示出其國際經濟語言的實用功能和重要作用。
2003年美國規定各大學的圖書檢索系統,開始使用漢語拼音,而不再使用臺灣的注音系統。兩年前,英國教育制度把中文列入主流教育的部分,而現在,英國已經有130多所中文學校,約3萬學生,占到華裔子女的90%以上。
“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說過:19世紀最偉大的事件,是美國人和英國人說了同一種語言。”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曹和平教授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的采訪時指出,“語言是社會領域的粘合劑因素,貨幣是經濟領域的粘合劑因素,它們共同構成了形成一個國家的軟性國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鼓勵這些移民出去的子女尋根問祖,在較長時間內,一代人、兩代人里,還能保持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中華民族在21世紀贏得自己軟性國力的一個重要戰略構成。”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總第1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