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6日電 據《新聞晨報》報道,日前,農行上海分行有關人士透露,在獲得監管當局的許可后,該行一兩個月內就將在上海等地區發行其第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與此同時,工行、中行的相關產品也在設計之中。
農行等國有銀行人士坦承,之所以他們要推人民幣理財產品,與市場影響、客戶需求的呼聲有很大關系。“因為大家都有了,所以我們也需要有”,一位滬上國有銀行個金部負責人說。
據上海農行知情人士介紹說,該行計劃新推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名為“本利豐”,與此前市場同類產品相比,在發行、投資、獲利等方面并無本質區別。這與監管當局對國有銀行的控制更嚴格于股份制商業銀行有關。當下貨幣市場的債券、央行票據等仍將是國有銀行資金的主要投向。
滬上國有銀行內部人士指出,事實上,由于國內缺乏更好的資金歸宿,上述投資渠道對銀行而言,已是可選擇范圍內最佳的了。
國有銀行發現:在人民幣理財市場上,他們的贏利空間已不大。由于競爭關系,有的銀行已將投資年收益率抬至3%以上,令銀行的獲利空間大幅“縮水”。業內人士指出,后介入的銀行單靠打價格戰已難有出路,這正是國有銀行面臨的主要困難。
面對利潤大幅攤薄的人民幣理財市場,國有銀行“出兵”還有一個不得已的原因。按照銀行業的慣例,歲末年初正是攬儲的黃金季節。而幾乎每款人民幣理財產品上市便受熱捧的事實證明,它是爭奪存款的利器。有關統計顯示:從去年11月起,約一個月的時間里,便有約百億元的資金流入了光大、民生、招商、興業等中小銀行的“口袋”,而管道正是人民幣理財產品。其間,居民從四大銀行取出存款去買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情況屢見不鮮。業內人士曾保守估算,近60%的資金是來自于居民原放在四大銀行的存款。
滬上國有銀行承認,推人民幣理財產品,無疑將加大銀行吸納資金的成本,但是,此舉卻可以起到“保衛存款”的目的。(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