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夜巴黎歌舞廳”的大門一開,“金兆麗”一身黑色旗袍,背著身出現在舞臺上。很快,“金兆麗”一轉身,右手斜依門框,左手拎一手袋,半倚著門,含笑示人。未聞其聲,已然是一副舞廳大班的派頭。劉曉慶這一亮相,頗得小說《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原作者、昨天傍晚才飛抵上海的臺灣作家白先勇的贊賞:“‘金兆麗’這一亮相的肢體語言,很是到位,真不知劉曉慶是怎么設計出來的!”
從4年前開始炒作要排演話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歷經梅艷芳、鞏俐等人選,昨晚,這臺歌舞話劇終于首次露出真容。雖然昨天仍是“工作彩排”,但人們已看到了一個打著深深劉曉慶印記的“金大班”形象。
白先勇:劉曉慶表演老辣
第一次演話劇,相比她對臺詞的駕馭,劉曉慶對人物性格、表演節奏和肢體語言乃至聲音的把握,都顯得更為熟練和出色。如初戀情人“月如”被家人強行架走后,“金兆麗”的驚狂,甚至“一驚”后不由自主地將身后椅子踢出老遠;與第二個情人阿雄說分手前的欲說還休時的痛苦,劉曉慶都演得很投入,也使觀眾感動。不時含笑著看完演出的白先勇,更是以“姜還是老的辣”來評價劉曉慶昨晚的表演。
劇名雖是“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但話劇穿越了20年前的上海百樂門與20年后臺灣夜巴黎兩個時空,劉曉慶要在幕與幕的轉換間很快完成人物年齡的轉變。電影可以剪切,舞臺劇全靠演員的功力,每一幕轉換,劉曉慶從造型到聲音,轉換得都不露痕跡。
觀眾:“原著味”尚需打磨
據說,“歌舞話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歌舞的成分占了近4成。劉曉慶不僅跳了吉特巴、探戈等舞廳舞,更有一些“情緒性舞蹈”。如為了表現“金兆麗”和“月如”情意纏綿,舞臺上升起一張圓桌,兩人在圓桌上上下起伏,跳起了“現代舞”。讓這臺“歌舞話劇”,有了區別于一般話劇的亮點。
或許是臨時學跳的舞蹈,很多演員的舞蹈跳得并不嫻熟。中場休息時,有觀眾說:“上海舞廳里很多舞客,跳得很專業!”第三幕時,劉曉慶一身淺色旗袍、梳著學生頭準備嫁給“月如”,有一個一群舞女圍著“金大班”的“鏡頭”。與劉曉慶的成熟相比,那一群舞女則顯得太為年輕、身材也太為苗條,竟讓許多人想起了當年的“江姐繡紅旗”。
或許是工作彩排的緣故,很多觀眾結束后認為,要演出原小說中的“味道”,這臺話劇尚需進一步打磨。倒是白先勇很大度:“戲一點不悶,上海老歌聽著讓人喜歡,劉曉慶也很好地詮釋了她心目中的金大班。至于我心目中的金大班,只在我的小說里,沒有人能演得出來!”(來源:上海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