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6日電 北京科技報報道,我們能夠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大部分的國人不僅不會顯示自己富有,反而會極力說明自己“沒錢”。中國人不愛露富古已有之,而現在,人們越來越把收入作為自己的隱私。北京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政認為,中國人不愛露富,與幾千年來的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的諺語“槍打出頭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等,這些話都是中國社會生活經驗的概括總結,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中國社會的特點。
幾千年來,儒家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人?酌系摹爸杏怪馈保谷藗兿矚g過不顯山、不露水的平靜生活,認為一旦過分張揚,必然引起關注,打破平靜,甚至引來殺身之禍。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形成了中國人追求與他人一致,不喜歡張揚自我的獨特心理素質。
中外歷史背景的不同,使人民對于財富的心理不同
歐美一直處于分裂為多個小國家的狀態,這就使各個小國之間有著激烈的競爭,互相攀比。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同時,以歐美人的理念,他們認為財富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有些人甚至認為財富與社會地位是等同的,因此他們喜歡互相攀比財富,而不是隱瞞自己的富有。
相比歐美而言,從秦始皇統一中國算起,中國兩千年來基本都處于統一狀態,社會相對安定,競爭小,也沒有什么可以攀比的對象。在這種環境下,中國人根本就沒有露富的必要。
中國人不愛露富,有著一定封建思想的殘余。在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等級觀念也很強,如果某個“草民”的財富超過了官員,就會遭到盤剝,官員的財富超過了上級官員或者是皇帝,就會招致殺身之禍。這樣,每個人都會極力地去掩飾自己的財富以保證平安。
古代的中國人不僅不愛露富,對于個人才華,往往也是不外露的。很多才子讓皇帝發現自己的方法不是去寫不朽的文章,也不是主動獻計獻策,而是隱居。通過隱居,成為人們所稱道的“隱士”來讓皇帝發現和重用自己。中國人不愛用積極主動的方式去表露自己的行為特點,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人喜歡把大多數人的平均水平作為參照系
沈教授說,中國人的自我意識是比較弱的,對于一件事情的發展方向,更看重的是外因對它的影響。對于生活中的成功與不成功,都會認為是社會環境因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心理驅使中國人把整個社會的平均水平看作是最理想的參照系,認為自己低于或者超出這個水平都是不正常的,會引來災禍。
相比中國人來說,西方人的自我意識更強,他們會把事情的發展歸于內因。因此他們不會一味地追求平均水平,而是與自己比,只要比自己的過去有發展,他們就會非常滿足。
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人們不需要與外界有太多的交往,因此,也就不喜歡讓人們認為自己富有,而是希望關起門來過自己平靜的日子。
中國人不愛露富,有生理學基礎
我們在影視劇中也可以發現,中國人的感情很含蓄,而西方人大多感情外露,大哭大鬧的時候比中國人要多。這一情況是有生理學基礎的。
科學家通過對各國人醉酒的研究發現,中國人肝臟中的脫氫酶比西方人要高,因此,中國白酒的酒精度比外國酒要高很多,但中國人酒精中毒的幾率卻比外國人小很多。脫氫酶同樣存在于人的大腦中,這可能與中國人比西方人情緒控制能力強有一定關系。
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也是能夠影響人大腦結構的。中國人千百年來流傳的文化傳統、習俗以及生活習慣和態度,會引起基因和神經的逐漸變化,當這種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勢必會導致質變,也就是基因突變。而變異之后基因可以遺傳,致使中國人不愛露富的性格傳承下來。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使用外語的人都是左半球在活動,因為西方語言多是拼音文字,只要會拼音就可以。而漢語是音與形結合,因此需要左右腦一起活動。由此可見,東西方人的性格不同的確有著生理學基礎。隨著解剖學與大腦神經學的不斷發展,這一觀點會得到進一步的印證。(魏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