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6日電 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主任李榮融近日在接受《學習時報》采訪時表示,大公司大企業集團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是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我們的考慮是,通過多種措施,培育和發展30-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同時,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通過多種有效形式,繼續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
李榮融說,中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調整和完善。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目的是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提高國有經濟的整體素質和質量,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鞏固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理解為國有經濟的比重越大越好,只講“進”不講“退”,是片面的;演繹為“國退民進”,主張“國有經濟從一切競爭性領域退出”,只講“退”不講“進”,也是不正確的。要全面理解、準確把握中央確定的方針政策,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使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國有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在市場公平競爭中優勝劣汰,不能刮風出售國有資產,不能“一刀切”,不能用行政命令推進國有企業改制。
李榮融還說,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的方向、重點不是一成不變的,國有經濟在不同產業、不同地區的數量和比重也可以有所差別。2003年,在全國國有工商企業的國有資產總量中,中央企業占56.7%,地方企業占43.3%。分析全國31個省區市的國有經濟總量和比重可以看出,經濟較發達的省份國有經濟總量相對較大,比重相對較低;經濟欠發達的省份國有經濟總量相對較小,比重相對較高。隨著改革的深化,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會有所減少,但國有經濟的總量將會繼續增加,素質將進一步提高,分布將更加合理。許多地方的經驗證明,按照市場取向做強做大有優勢的國有企業,搞好有影響力、帶動力的國有骨干企業,對實現地方經濟和社會總體規劃,維護地方經濟和社會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地應把調整所有制結構和推進股份制改革結合起來,圍繞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全盤考慮和安排國有經濟的“進”與“退”,做到“進”而有為,“退”而有序,使國有經濟更好地發揮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促進地方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