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6日電 最新一期《財經時報》載文指出,“銀行系”基金管理公司尚未正式“出籠”,便已迫不及待搶先對基金管理公司“動手”。這一次,商業銀行瞄準的并非其他,正是基金管理公司旗下配置型基金、債券型基金等各類基金中,2004年表現最佳的貨幣市場基金。
文章提到,在不少商業銀行網點,一批新型的理財產品——人民幣理財計劃正在涌現。人民幣理財計劃即銀行將設定結構的理財產品出售給投資者,并保證到期還本付息的一種金融產品。此類產品和貨幣市場基金一樣,針對的是不愿意承擔投資風險,又希望獲得比傳統儲蓄更高收益的百姓。
《財經時報》在調查中了解到,人民幣理財產品是一種規定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投資者不能提前支取本息,只能根據當初選擇產品的期限到期還本付息,流動性甚至低于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可以提前支取,只是不再享受定期收益)。而貨幣市場基金通常被稱為“準儲蓄”的基金品種,是銀行存款的良好替代品和現金管理工具之一。投資者在買入確認后的第二個工作日開始就可以根據自己對資金的需求進行贖回,需要多少,贖回多少,最低限額為1000份基金份額。
一位貨幣市場基金的基金經理向《財經時報》指出,除去流動性、參與性的比拼外,商業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還在收益性和安全性方面與貨幣市場基金卯上了勁。據他了解,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固定,收益率不受央行降息或加息政策的影響。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相對浮動,不固定。
文章指出,這位基金經理強調,2004年10月末央行宣布加息,表明中國已結束近10年的“降息周期”步入“加息周期”通道,預計貨幣市場基金所投資品種的收益率也將隨之走高,從而帶動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相應提高。在他看來,從目前人民幣理財產品和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的絕對值比較,兩者基本不相上下,人民幣理財產品略高一些。如果央行果真在短期內再度加息,貨幣市場基金可能會略勝一籌。
《財經時報》獲悉,人民幣理財產品屬于銀行的代客理財業務,近期監管部門已要求各大銀行不能承諾最低收益,理財產品的風險由投資者自負。在未來銀行方面推出的人民幣理財計劃中,必須加入類似的風險明示。
文章指出,根據《貨幣市場基金暫行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基金公司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承諾最低收益。此外,由于貨幣市場基金屬于開放式基金,基金資產規模會隨日常的申購和贖回變化,因此也會面臨一定的流動性風險。不過,就目前現有的10支貨幣市場基金來說,運作至今還未出現負收益或延遲支付的情況。
文章指出,面對商業銀行大力推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貨幣市場基金正在加速創新以全面應戰。
文章提到,2005年1月以來,共有7支開放式基金發行,其中貨幣市場基金2支。截止1月21日,已成立和正在發行的開放式基金共118支(包括各傘型基金旗下的子基金),其中共有12支貨幣市場基金。在今年新發行的貨幣市場基金中,銀華貨幣市場基金的發行公告引起了業內及廣大投資者的聚焦。該公告稱,銀華貨幣市場基金將于2005年1月17日至25日正式發行,基金發行期僅為7個工作日,由此創下近期開放式基金發行期的最短記錄。
文章還提到,銀華貨幣市場基金還在國內首次引入基金份額分級制度,即設置不同基金份額等級,按照差別費率計提銷售服務費用,此舉同樣被視為貨幣市場基金的一大創新。
文章指出,基金業內人士指出,從2004年末,基金市場重新掀起發行高潮,與此同時,市場持續走低,限制了投資者的購買意愿和能力,造成基金銷售并不盡如人意。從基金發行的規律來看,無論是投資者還是代銷機構,目前都處于疲軟期。打“持久戰”還是“閃電戰”,已經成為基金管理公司在考慮基金發行時所面臨的一個新問題。在目前基金公司開源處于暫時性困難的情況下,節流不失為一個理性選擇。(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