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緊急通知,要求各高校通過組織留校學生吃年夜飯、看春節晚會或師生聯歡等形式,讓他們也能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新春佳節。通知同時規定,學校有關領導同志應親自參加。
從媒體發起幫助貧困學子回家過年,到各地學生專列的紛紛開通,再到團中央撥出特殊團費幫助困難大學生解決春節期間的生活費用,直到教育部發出緊急通知要求高校“請留校生吃年夜飯”……今年這個寒假,高校貧困學子被推到了政府和社會關懷的焦點。雖然有些“運動式”關懷的嫌疑,然而貧困學子們仍然能感受到陣陣溫情。
其實,早在教育部出臺緊急通知之前許多年,“請留校生吃年夜飯”就已經成為許多高校的慣例。一個合格的現代大學校長,在像春節這樣最為隆重的節日里,在給教師員工發放福利的同時,捎帶關懷一下那些因貧困而無法與家人團聚的學生們,都應該不是一件“很難想到”的事。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仍有很多的高校并沒有這樣做。出于管理的方便,一到規定的日子,宿舍門就被貼上了封條,即使只是因為買不到車票而暫住幾天也不被允許;不讓留校生住在自己的宿舍里,而是集中趕到某宿舍樓里去,讓學生自己找房間,并以停水停電來驅趕———正是出于這樣的悲哀現實,教育部緊急通知的出臺才有了特別的意義。
顯然,教育部是將“請留校生吃年夜飯”作為一項“制度”來規范的,不然也就談不上“要求”。“制度”雖能對個體行為產生普遍的強約束,然而其局限性同樣明顯:制度的強制下,留校生大有吃了這頓沒下頓的“風險”;再者,僅有制度沒有落實仍是空話一句,如何監督通知的落實也是一個難題。特別是在缺少懲罰約束的情況下,“逼”出來的留校生年夜飯又能香到哪里去?
關懷只有出自真心才能讓人感覺到濃濃的暖意,而制度顯然無法承受此重;相反,文化雖只是一種弱約束,然而它與人性關懷相連卻最為恰當。只有當“請留校生吃年夜飯”真正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高校文化,那頓年夜飯才會美味可口香氣撲鼻,才會讓貧困學子充滿期待。(舒圣祥)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