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董建華辭職的消息,對香港人的震蕩不能說沒有,但人們并不會因此大驚小怪。香港人經歷過種種沖擊或大大小小的洗禮,已練就處變不驚的本領
-文/列孚
在特首換班的正式消息披露之前,香港傳媒就已經赴曾氏始祖曾子所在地山東考證,查出曾蔭權是曾子的第七十四代后人。同時,又到廣東南海九江鎮曾蔭權老家去明查暗訪。
八年前,香港傳媒也遠赴浙江舟山和上海,對董家進行“查三代”行動。香港就是這樣一個傳統與先進并行的城市。其中所謂傳統,便是好市井的“八卦”;所謂先進,便是職業上的專業態度;如傳媒,馬上意識到為香港市民提供可能的所有資訊,于是爭先恐后地搶有關新聞和盡可能地搶到獨家,到處挖料,包括“八卦”料在內。
香港人經歷過種種沖擊或大大小小的“八卦”洗禮,已練就處變不驚的本領。正如董建華在他的辭職演說中所說:“……香港市民在艱難中表現出來的斗志、忍耐和對我的諒解,我心存感激,永志不忘。”所說的“斗志、忍耐”,即是那種修成處變不驚的正果。董建華將近8年的行政長官任期可謂滿途崎嶇。先有甫上任就遇到的亞洲金融風暴、失業率上升,然后是禽流感和接踵而來的SARS……
有這樣一部電影,開場的第一個鏡頭是這樣的:
鏡頭慢慢從一個男性的、身材顯得比一般人寬大的背后向上搖,然后是他的肩膀、后腦勺,脖子后隆起肥大的贅肉;鏡頭再向上慢搖,就見到一頭平頭白發。
雖然沒有看到他的正面,但任何香港人都知道,這人就是董建華。
這是電影《等候董建華發落》的第一個鏡頭。所謂“發落”,是前港英政府留下來的一宗歷史遺案——四個未成年香港華人少年殺害了兩名英籍少男少女,由于殺人犯未成年,按英國法律不能判決,要留待英女王作直接“發落”。但英女王沒有對這案件有任何過問,結果便要遺留至香港回歸祖國后由特別行政區最高長官“發落”。歲月磋砣,當年的少年犯已是人到中年,刑期卻仍無了期。于是就有立法會議員提請特區行政長官及早處理此宗特殊案件。
港人對行政長官直呼其名,一部電影直接用其名字候其“發落”,甚至用各種形式諷刺、奚落,作為行政長官,也不會對此有任何芥蒂,更不會進行任何報復。其實這不止是行政長官胸襟的寬大,而是港人本來就具備的包容。而且,這種包容還是在透明度極高的社會習性下出現。例如,他或曾蔭權都要面對另類“狗仔隊”。就在曾蔭權才接任代理行政長官第二天,香港某報就刊登了他的“五大飯堂”去處:
位于銅鑼灣的何洪記,其云吞面和干炒牛河是他的最愛;中環的鏞記飯店,他最喜歡光顧它的清湯牛爽腩和禮云子炒飯;馳名鴻星酒樓,品嘗石頭魚羹燴翅和海棠炒野菌是最大享受;原來他也嗜辣,九龍黃埔花園的詠藜園擔擔面、夫妻肺片、蒜泥白肉等,讓他吃得越辣越起勁!
這些另類“狗仔隊”居然還挖掘出曾特首小時候最喜歡在中環一家叫做“公利”的小店喝甘蔗汁。此外,中環的Olala法國餐廳也是他最常去的“飯堂”之一。
事實上,作為法治比較完善,透明度比較高和言論比較自由的社會,香港和香港人的坊眾氣息與國際視野兼備的特性,他們首次享受香港人當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的歷史性階段,近八年來先后經歷過先有原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和原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辭職風波,后者更因為是受到“區區”數萬元的稅項質疑而掛冠離任,卻讓人們分明體會到香港依然是高度法治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幸而香港從來沒有浮燥文化傳統,因為從來就講究實實在在;要不,屢經風雨的香港是不可能很好地活到今天。一切的浮燥在這里不會成為主流。此外,香港也沒有所謂積淀、厚重的“包袱文化”,幾時都可以輕裝上路,什么時候都是“在路上”。所以,港人治港下出現的“辭職文化”,在作為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香港,屬司空見慣。
對港人而言,某大財團的CEO去職或特區政府某官員請辭,都不過是如“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那般,就如許多年前就在坊間人人都會說的那句話那樣:“你以為少了你地球就不會轉呀?”還有一句:“天塌下來當被蓋!”是不是帶有一種令人格外觸動的豁達?不見慣風雨,就不會有這份豁達。
因而,董建華的辭職離任,一定的震蕩不能說沒有,但人們并不會大驚小怪。
香港人,正如董建華在他的辭職演說中說的那樣:“香港有非常可親可敬的市民,以勤奮、敬業、靈活、進取,必定可以創造更美好的明天。”同時,港人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有目共睹。-(作者為香港資深文化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