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提高宏觀調控水平,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加快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進一步深化了對宏觀調控的認識。今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鞏固宏觀調控成果,保持經濟社會良好發展態勢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實現“十五”計劃目標,銜接“十一五”發展的重要一年。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剛剛閉幕的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均強調指出:要堅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中央大政方針已定,關鍵在于貫徹落實。只有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著力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才能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宏觀調控成效顯著
2004年,各地區、各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統一思想,扎實工作,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改革開放,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環節得到加強,避免了經濟大起大落,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宏觀經濟從總體上保持了增長速度較快、物價上漲較溫和、就業狀況進一步改善、國際收支情況良好的運行態勢。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36515億元,比上年增長9.5%。分季度看,四個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9.8%、9.6%、9.1%和9.5%,保持了快速平穩增長態勢。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3.9%,處于可控范圍,且漲勢趨緩。城鎮新增就業人數980萬人,比預期目標多80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比上年末下降0.1個百分點。對外貿易高速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115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7%;貿易順差320億美元,比上年擴大65億美元。全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606億美元,增長13.3%。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2004年底國家外匯儲備6099億美元,比年初增加2067億美元。
二是農業生產出現重要轉機,糧食獲得豐收。去年中央把加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農業生產形勢明顯好轉,糧食獲得大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9389億斤,比上年增長9.0%,扭轉了1999年以來連續5年下降的局面;糧食單產308公斤/畝,比上年增長6.6%。糧食單產和當年糧食增產量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在強有力的宏觀調控下,糧食產量的恢復性增長,大大降低了因糧食供需不平衡引發物價大幅度上漲的可能性。
三是投資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遏制,薄弱環節得到加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有所回落。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0073億元,比上年增長25.8%,比上年回落1.9個百分點。投資結構有所調整,部分增長過快的行業投資增速明顯回落。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投資增長43.6%,回落38.5個百分點;黑色金屬采選和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增長31.7%,回落65.5個百分點;有色金屬采選和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增長29%,回落43.5個百分點。煤電油運等行業投入力度加大,全年一次性能源生產總量18.46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15.2%;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43.5%,比上年增長21.2個百分點。
四是經濟運行質量繼續提高。稅收收入增加較多。全國稅收收入25718億元(不包括關稅和農業稅),比上年增長25.7%,是近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企業利潤大幅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到11342億元,比上年增長38.1%。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比上年實際增長7.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36元,實際增長6.8%,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與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差距由上年的4.7個百分點縮小到0.9個百分點。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11955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5929億元。
上述事實說明,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是及時、果斷、正確、有效的,從而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避免了由局部性問題轉變為全局性問題,避免了嚴重通貨膨脹和經濟大起大落等情況的發生,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在復雜和困難的環境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確實來之不易。這主要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是全國上下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各項宏觀調控措施,共同努力的結果。
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次重大實踐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是對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經驗總結,是戰勝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從而進一步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體現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嶄新認識。要發展,更要科學地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把握發展是硬道理。回顧這一輪宏觀調控的整個過程,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
從1993年到1997年,我們開展了5年反通貨膨脹的斗爭;1998年到2002年,我們又經歷了5年反通貨緊縮壓力的艱苦斗爭。在這10年中,我們不僅保持了經濟的較快增長,而且建設了大量基礎設施,做成了許多長期以來想辦而未能辦成的大事,為經濟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經過10年的調整,加上國際經濟環境的改善,2003年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快速增長時期,但同時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
一是糧食生產滑坡。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解決了超過世界20%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是一個奇跡。中國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2264億斤上升到1998年的10246億斤,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上世紀末,我國出現了糧食脹庫、農民賣糧難、種糧效益差、糧食價格逐步下降、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一系列問題。受糧食價格走低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影響,2003年糧食產量降低到8614億斤,與1998年相比減少1632億斤,退回到甚至低于1991年8706億斤的水平,而這12年中人口則凈增長1.34億人。在兩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2003年糧食供求關系出現失衡,10月份出現了部分地區糧價猛漲的現象,確實令人吃驚不小。好在我們建立起了中央儲備糧體系,充分發揮了國庫存糧的吞吐功能,同時采取緊急調運等措施,及時穩住了糧食市場。但是,糧食價格大幅波動這個信號強烈地提醒我們,在工業生產高速發展的時候,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增長緩慢甚至滑坡,則表明一、二產業的關系出現了失衡,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宏觀經濟政策適時進行結構調整。
二是投資增長過快、規模過大、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7%,是1995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這一輪投資擴張有其客觀原因,一方面中國正處于城鎮化提速、重化工業加快發展的歷史時期,另一方面世界經濟進入新的結構調整時期,境外一些加工工業正向中國轉移。由于投資需求增長過快,帶動了重工業的過快增長,反過來又拉動了鋼鐵等相關行業的投資,進一步推動整個投資規模的擴張。投資與重工業之間的這種循環,與社會消費相脫節,就可能造成經濟結構的扭曲,形成部分行業需求過盛和產能過剩兩種“泡沫”,并且使得煤電油運新的“瓶頸”制約再度突現,經濟運行繃得比較緊。一旦市場發生變化,就會導致部分企業倒閉、失業增加、銀行壞賬增多,最終造成經濟的大起大落,對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破壞,而恢復起來卻需要更長的時間,付出更大的代價。
三是濫用土地資源現象相當突出。在生產諸要素中,用地擴張是造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的重要根源。一些地方流傳這樣一句話:“吃飯靠財政,發展靠土地。”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2003年投資過快增長是從大量征地開始的。一些地方大搞所謂經營城市,實質就是經營土地。土地低進高出就有錢搞政績工程,用廉價土地就可以招商引資。一些企業用相對低的成本獲得了土地,又以土地作抵押獲取貸款,成為實現投資擴張的重要條件。在這次用地擴張中,圈地規模之大相當驚人,問題確實是非常嚴重的。農用地的征用中,不少是高產良田,屬于國家嚴格保護的基本農田。2003年占補平衡后,我國仍凈損失耕地3806萬畝。一些地方不顧農民的根本利益大量征用土地,一味追求經濟增長,造成了大量的無地、無業、無社會保障的農民,引發了不少社會矛盾,加重了社會不穩定性。“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大量占用并極為粗放地經營耕地,不僅推動了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也是造成糧食大幅減產的最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