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四月四日電(記者王國安)清明前夕,又一批記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及后來江南水泥廠難民區情況的史料,在南京拂去塵埃。
這批史料大多是一九三八年江南水泥廠會計科副主任徐莘農,寄給當時在上海的江南水泥公司經理們的信件。信中記載了日軍部分暴行以及帶給難民的災難。
江南水泥廠位于南京棲霞山附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受聘保護江南水泥廠財產的德國人京特、丹麥人辛德貝格等建立了難民區,保護過一點五萬名中國難民。辛德貝格還從南京鼓樓醫院及紅十字會,分別請來護士、帶回藥品,建立了工廠小醫院,“活命無數”。徐莘農當時參加了護廠和管理難民區的工作,留下了這些記載。
徐莘農在一九三八年一月至七月給經理們的信中記敘說:“對付……(日本兵索要)花姑娘一層,……毫無辦法”;“醫院日益擴大,來就醫者,日益眾多”;“難民在廠周者數,約萬數”;“難民中孤兒寡婦,生活無著者,更難盡言,勤(徐莘農名蘊勤)等私人周濟力薄,毫無辦法。醫院中,貧病者多亦慘不可言,傷心慘目,可忍言哉”;“(難民區)其中有申(上海)、蘇(州)、常(州、無)錫一帶難民約三十余,……一再與日軍商量,以火車送彼等回籍,均未能辦到,即一紙通行證亦未能發給”;“(江南水泥廠設在南京市新街口正洪街五十三號的)總店,已請辛波(辛德貝格)先生前去(看過)……什物無存”,“……房屋為日本人占據,設立洋行”等等。
徐莘農在信中還記敘了南京淪陷后,特務機關和別有企圖的日本廠商,分別于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三日、七月三日來廠盤問、查看的情況,其時日方正企圖采用“合辦”、“接管”的辦法,迫使這家剛建成、尚未投產的大型水泥廠開工。
承擔“淪陷初期南京棲霞兩座萬人難民營”課題研究的《中國青年報》記者戴袁支,輾轉收集到這些信件。他在對照其他史料研究后認為,這些原始記載對于界定江南水泥廠難民區的范圍和確定難民來源、人數及難民區的遣散時間,了解當時難民區的管理辦法、困難救濟、工廠小醫院的情況和周邊環境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提供這些史料的徐莘農的長女、退休醫務工作者徐爾欣告訴戴袁支,其父曾說過,一九三七年底他從六合縣(今南京市六合區)冒險渡江回廠時,曾親眼目睹六七條無動力的駁船,散漂在江中,上面全是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尸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