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臨沂4月20日電(記者林國瑞邱觀史)20日下午,“魅力山東游——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采訪團記者來到《沂蒙山小調》誕生地臨沂費縣,了解沂蒙人民在過去歲月中的艱苦奮斗歷程,接受傳統革命教育。
1940年,抗日戰爭正處在最困難的時刻,我抗日根據地軍民不僅要反擊日本侵略軍的蠶食與掃蕩,而且還要與國民黨頑固派破壞抗日的行為進行斗爭,以國民黨臨沂專員張里元為首的頑固派利用當地的反動勢力——黃沙會,與我抗日軍民相對抗,并散布謠言,詆毀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阻撓群眾參軍。在對黃沙會成員進行大量的教育和爭取工作不能成功的情況下,我軍不得不實行武力解決,當時駐在這里的抗日文工團以文藝宣傳為武器,積極配合這一行動。文工團成員之一的阮若珊在一間民房內寫成了歌詞,另一名團員李林以山東逃荒東北賣唱人的曲子為基調譜了曲。在這一年8月1日的慶功會上,阮若珊首唱了這支歌,群眾聽后非常激動,在這次慶功會上,就有300多人報名參軍,這支歌以其通俗、易懂、生動的歌詞,富于鄉土氣息的曲調迅速從蒙山腳下傳遍魯中、魯南、濱海、膠東等抗日根據地,受到廣大軍民的喜愛。
當時這首歌的名字叫《反對黃沙會》歌,歌詞共分為八段。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作者和廣大軍民對歌詞不斷修改,大約在建國前后,形成了現在的《沂蒙山小調》,小調的前兩段是原作,后兩段被改成了新詞,成為歌頌沂蒙山秀麗風光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沂蒙人民幸福生活的民歌。
1964年,華東地區舉行民歌會演時,這首歌受到了陳毅等領導同志的稱贊,引起了全國轟動。現在這首歌已被確定為臨沂市市歌,并作為山東民歌蜚聲國內外。
在《沂蒙山小調》誕生紀念地白石屋村,“魅力山東游——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采訪團記者了解了《沂蒙山小調》誕生過程后,深受感動,在中共費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云凌領唱下,一同唱起《沂蒙山小調》,接受了一次傳統的革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