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曼谷四月二十一日電 題:曼谷訪殺入戛納電影節的中國新銳導演王小帥
中新社記者 羅欽文
在十九日夜間揭曉的第五十八屆戛那電影節競賽單元提名名單上,分別出自大陸、臺灣、香港三地的三部中國影片榜上有名,向金棕櫚大獎發起沖擊,其中包括中國大陸新銳導演王小帥自編自導的新片《青紅》(英文名是《上海夢》)。
王小帥的名字,在那些追星族式的影迷眼里可能顯得有點陌生。但是,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中的領軍人物,他在真正的電影愛好者和圈內人當中已有不小的聲名。
隨著《冬春的日子》獲希臘塞索斯尼克國際電影節金亞力山大獎、入選英國BBC評選的電影史上一百部代表作,《十七歲的單車》獲第五十一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他也受到國際影壇越來越多的注目。時值《青紅》殺入戛納電影節,本社記者昨天專訪了正在曼谷進行這部影片拷貝制作的王小帥導演。
“《青紅》是我一直想拍的影片”
“《青紅》能入圍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已經很高興了,是個不錯的結果。而能不能獲獎,就看運氣吧。如果獲獎就錦上添花了。”王小帥說,十八部參賽影片中就有三位曾經摘得金棕櫚大獎的導演的新片,今年的戛納電影節競爭將非常激烈。
看淡金棕櫚大獎的角逐,更在于王小帥自己對《青紅》的衷愛。他坦言:“《青紅》是我一直想拍的東西,拍完這部影片就算完成了一個心愿,就象壓在心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青紅》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主人公是那些到貴州搞建設的上海人的子女們,他們重返故鄉上海的旅程是那么的漫長。
“我出生在上海,可兩個月大時隨父母一起漂泊到了貴陽,心中一直沒有根的感覺。真要說家鄉,說貴陽是我的家鄉,還親切些。”話語中,在貴陽生活了十三年的王小帥對貴陽充滿感情。而《青紅》就是他在貴陽拍攝獻給父母的影片,有如他自己的人生獨白。
喜歡熱鬧 選擇電影
出生于一九六六年一月一日的王小帥,孩提時代開始就在父母“逼迫”下學繪畫。但是,從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畢業的時候,他放棄了繪畫,選擇的是電影,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深造。
“選擇電影,是喜歡熱鬧。”王小帥這樣解釋他的從業之路。小時候,一起玩的孩子多,他喜歡做孩子王;而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父親在京劇團工作,他常常跟著去,很喜歡演戲時熱鬧的氛圍。那時,經常放露天電影,就是天下毛毛細雨也放,這是他最初的電影記憶。
他對《青紅》的市場期望值不很高,認為電影市場還需要培育。現在,拍電影以賺錢多少論英雄,追求商業化,卻也需要一些影片來探討人的問題、個體的存在。
期待與泰國開展電影合作
這位電影人對泰國電影市場興旺、泰國人愛看電影充滿艷羨。他說,這是他第三次攜拍攝的影片來泰國做后期制作,每次前來時間安排都很緊,但還是了解到中國影片在泰國上映少。
“中國現在有不少導演來泰國做影片的后期制作,而中國影片進入泰國市場需要嘗試,中泰合拍影片也不是不可能。”王小帥對未來充滿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