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底終于揭開。國家環保總局敲山震虎的指向是環評機構還是圓明園管理處。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點名批評說,北京師范大學所屬的一家環評機構在圓明園環評項目上反反復復,延誤了圓明園工程環評的時間。
環評風暴刮到環評機構
環保總局負責人介紹說,圓明園整治工程自4月份被叫停之后,圓明園管理處找到北京師范大學所屬有關環評單位,希望他們對該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主動遞交了委托書。但是該環評單位反復近一個月后,才提出不愿牽頭做該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延誤了圓明園工程環評的時間。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態度嚴厲地表示,北京師范大學所屬的這家環評機構具有經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認可的甲級環評資質,從技術、業務上完全有能力承擔圓明園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但該單位沒有以科學的態度與負責的精神,對該工程進行環境影響的分析預測,而是瞻前顧后,懼怕承擔責任,導致圓明園整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延誤,環保總局對此予以嚴肅批評。
潘岳說,雖然環評單位可以自主選擇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工程,但不能只為一點經濟得失和個體利益,就不講職業道德與專業信譽,更不能忽視社會責任。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史培軍今晚在電話里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注意到國家環保總局的點名批評,至于學校方面將會有怎樣的反應,要等到明天他和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見面商議后再做決定。史培軍強調,作為學者他們會維護科學的尊嚴。
拿人錢財就得替人消災?
為什么環評單位寧可冒著被環保總局曝光的風險也不愿意接下圓明園的環評項目?
參加了圓明園聽證會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姜文來認為,圓明園防滲工程環評做起來至少有兩個難點。首先,圓明園防滲工程社會影響大,評價單位心理負擔過重。如果評價結論是拆膜,圓明園肯定不滿意;如果結論是不拆膜,社會上好多人不滿意;如果是只拆一部分,圓明園和社會大部分人都不滿意,認為環境影響評價和稀泥,環境影響評價是“紙老虎”。
其次,由于圓明園工程的透明度,防滲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書的質量應該是一流的,要經得起各方面專家“顯微鏡”式的質證。環境影響評價單位基本上沒有這么齊全的專家支持,盡管可以向社會上聘請相關專家,但很難將其意見完全整合起來。
尹先生是一位長期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專家,他分析了環評市場的一些潛規則,揭示出環評單位躲開圓明園工程的可能原因。
尹先生說,在他們接手的環評工程中,確實有一部分委托單位在簽合同之前要求只能先支付1/3的環評費用給環評單位,剩下一多半的費用就要等到審批部門通過環評報告以后再支付。為了拿到全部的環評費用,環評機構只得“努力”做一份能很快被審批部門通過的環評報告。
尹先生開玩笑說,盡可能地讓環評報告被通過似乎成了環評單位的“職業道德”,要是誰做的環評報告不能被通過,拿不到全部的環評費是小事,以后還怎么在業界混?有少數環評機構和委托做環評的單位的關系差不多就等于“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所以環評機構在圓明園事件上有所顧及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位法律專家說,是中國現行法律的盲點給環評市場的潛規則提供了生存環境。
美國的法律規定,環評機構提交的環評報告書不僅要論證可能要上馬的項目將怎樣影響環境,還要論證如果項目不被執行,或者推遲執行的情況下,環境狀況怎樣,并提出自己的建議方案。這就意味著,環評報告書要把項目上和不上的環境狀況同時擺出來,供審批部門參考。
可中國的法律沒有要求環評報告要描述項目不上或者推遲上的環境影響,環評單位有足夠的空間描述項目應該怎樣被通過。
圓明園事件凸顯環評機制缺陷
有法律專家認為,沒有環評機構接圓明園的活兒實際凸顯了環評機制的缺陷,應該借機梳理問題,完善環評制度。
國家環保總局的態度也很鮮明,該局負責人說,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置國家法律法規于不顧,放松質量管理甚至沒有任何質量保證的環評單位,環保總局將加大處罰力度。同時將修訂相關規定,對那些有資質、有能力,拒絕建設單位合理委托、害怕承擔責任、不敢以科學態度進行環評的行為和機構進行整頓。
其實在更早之前,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就批評說,他們在對環評單位日常考核和定期考核中發現,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棱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于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環保總局稱,要加強環評單位的定期考核和管理,重點加大對環評持證單位的日常監管力度,定期公布持證單位日常考核成績,發現問題立即處理。今年將進一步嚴格環評單位資質準入條件,實施甲、乙級環評單位升降機制,對不符合資質條件的單位堅決予以取締。對不按科學態度弄虛作假的環評單位,不僅要追究環評單位的責任,還要追究環評人員的責任。對那些偽造數據的環評人員,要取消其環評資格。
環保總局還將推行環評人員的執業資格管理,規范環評技術工作崗位管理秩序,逐步淘汰技術力量不高、人員儲備不足、工作效率低下、責任意識不強的環評單位。(據中國青年報;劉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