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4日電 廣東的一位學者表示,建立“共同市場”是兩岸經濟發展的共同需要,不僅可以帶來經濟的雙贏,而且能夠實實在在地搭起兩岸溝通的橋梁。
廣東行政學院副教授陳江玲在香港文匯報上撰文表示,胡錦濤總書記在與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談時指出,兩岸同胞應該抓住機遇攜手合作、開創未來,實現兩岸共同繁榮。
“共同市場”就是兩岸經濟合作機制
文章說,連戰到大陸訪問,提出兩岸建立“共同市場”,這是兩岸關系走出困局的新思路。“共同市場”需要經濟政策、財政政策的統一,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發展。大陸方面對“共同市場”作出了正面及肯定的答復。在胡連會談新聞公報中,大陸方面也強調,“兩黨將促進兩岸展開全面的經濟合作,建立密切的經貿合作關系,包括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開放海空直航,加強投資與貿易的往來與保障,進行農漁業合作,解決臺灣農產品在大陸的銷售問題,改善交流秩序,共同打擊犯罪,進而建立穩定的經濟合作機制,并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后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
令兩岸經貿關系更密切 帶來雙贏的效果
文章指出,建立“共同市場”對兩岸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首先,兩岸的經貿關系更加密切。近幾年,兩岸的經貿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臺灣從大陸賺得的貿易順差累計超過2000億美元,為臺灣創造了100多萬個就業崗位;同時臺灣的技術在大陸也得到廣泛的應用,投資建廠為大陸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在兩岸經貿發展中,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之間的互補性不斷加強。
其次,帶來了雙贏的效果。兩岸的經貿關系,對臺灣來說,是一個搶市場、搶機遇、找出路、創未來的重要機遇期。而大陸經歷了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發展,在經濟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關鍵時刻,密切雙方的經貿合作關系,建立兩岸“共同市場”,提升競爭力,是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
事實表明,兩岸經貿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各展所長、互補所短。兩岸經濟相融則榮,相背則衰。正如古語說“打虎不離親兄弟,上陣還靠父子兵”。只有兩岸攜手共同發展,才能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才能創造出雙贏的局面。
搭起兩岸溝通的橋梁
第三,建立“共同市場”,搭起兩岸溝通的橋梁。經濟交流越密切,兩岸民眾要求溝通的愿望就越迫切,自然兩岸人民來往會增多。海峽兩岸分割了56年,許多臺灣民眾對大陸的了解甚少,對大陸的看法,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印象。經濟上的往來,使臺灣有更多的民眾到大陸來走走、看看,兩岸兄弟之間、親戚之間、朋友之間多走動,必然會消除對大陸的片面看法,找準臺灣的定位。
兩岸民眾多溝通,有利于感情的交流、融合,有利于加強民族的認同感,“一中”原則在臺灣就會有更多的民眾基礎,自然“臺獨”就沒有市場。攜手共創新繁榮需要和平、溝通,惟有溝通才能增進互信、化解矛盾、縮小分歧、擴大共識。通過溝通,坐下來談,很多矛盾得到化解,許多問題得到解決,即俗話說“和能生財,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