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亞運會開幕當天(1990年9月22日)投入使用的中國體育博物館,使用年限本應在100年左右,實際使用不到15年卻已是遍體鱗傷。同時,兩權威機構的鑒定結論已經明確判定了體博是一個十足的“豆腐渣”工程,專家在報告中建議,在加固施工難度大且后期維修費用大的情況下,體育博物館應予以拆除。(5月31日《京華時報》)
從體博的建設過程來看,體博之所以成為“豆腐渣”工程,存在許多人為因素,是一項“人禍”工程。首先,體博建設過程中存在嚴重的趕工期現象,給工程質量埋下隱患。體博不是亞運會的主體工程,該工程是所有亞運工程中開工最晚,但卻要求和其他工程同時竣工。同時,由于存在嚴重的趕工期現象,必然伴隨建筑設計上的倉促,開工準備的不足,以至于在建設過程中多次變更設計方案,是典型的邊設計邊施工,嚴重違背科學規律。
而從目前已知的情況看,建筑設計單位的合法性和主體資格也很值得懷疑。最有可能提供設計方案的兩個單位,廣電設計院已經否認與己有關,而當年牽頭體育博物館和武術研究院設計的中信華美工程公司已不復存在。設計方案是否出自中信華美公司,該公司是否有資格設計這項工程,目前都是個謎。而這恰恰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看來要想查清體博“豆腐渣”工程的來龍去脈,分清責任,還需要有關部門進行系統全面的調查核實。
體博方面已經表示“不愿意再費時間追究責任”,因為“已經過去10多年了,說也說不清”。而一些專家學者也推波助瀾,認為追究責任有“很大障礙”,“現在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修建新館上,不要再重犯過去的問題。追究責任并不是終極目的,關鍵是要懲前毖后”。
筆者堅決不同意體博和專家們的意見。面對一項損失巨大、社會影響惡劣的“豆腐渣”工程,真的就不再追究責任了嗎?就沒有人為此埋單嗎?面對各個環節都存在“人為因素”的劣質工程就這樣不了了之?除了上述問題外,建設過程中還有沒有偷工減料、貪污受賄、檢驗驗收人員失職瀆職等違法犯罪現象呢?請問有關專家,不“懲前”拿什么來“毖后”?不弄清事件真相和問題不足,又如何“吸取教訓”?不查清事實,追究責任,又如何向公眾交待,建設體博可都是花的納稅人的錢。各方都異口同聲地表示不追究責任,莫非其中另有隱情?
從本質上講,體博并不是北京人的體博,更不是體博的體博,它是全國人民的體博,耗費了巨額財政資金卻造就了一項“豆腐渣”工程,原因何在,誰應對此負責?應該對全國人民有個交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