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深足之亂、再是中邦風波,“球霸”和“三停”一時力壓“黑哨”和“假球”成為中國足壇的最新流行語。眼下媒體對“球霸”和“三停”的解讀似乎有些百家爭鳴的意味,富有“正義感”的朋輩忙不停地為俱樂部的重拳叫好,而有些“重情誼”的同行則為大佬們鳴不平。我以為,過多地糾纏于人情世故難免有膚淺之嫌,值得我們探討的是“球霸”何以出現?“三停”是否是抑制“球霸”的有效手段?在中國足壇,“球霸”的出現絕非偶然,也并非一朝一夕,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俱樂部和中國足協一系列錯誤的政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球霸”。
中國足球走職業化道路雖然已經十一年了,但是,相當多的俱樂部仍然沒能擺脫職業化草創期過于急功近利的想法,除了魯能和大連實德在梯隊建設上確實下了一番心血外,大多數俱樂部依然是草臺班子闖江湖,只捧住幾個能出戲的角兒,所謂梯隊建設僅僅是為了應付中國足協的資格審查。由于新生力量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其勢極弱,根本形不成對一線球隊的沖擊,一線隊的主力球員即使訓練不認真刻苦,靠吃老本也能屹立不倒。俱樂部內部沒有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而老板們又對球隊的成績期望值很高,不得不捧住一些主力球員。長此以往,一些球員便侍寵而驕,飛揚跋扈,于是近幾年的中國足壇便上演了一幕幕“球員炒教練”的鬧劇,甚至出現了部分主力控制比賽、介入賭球的黑幕。
俱樂部的急功近利產生了“球霸”,而眼下中國足球俱樂部與球員相互缺乏誠信則助長了“球霸”的膽大妄為,甚至到了不惜犧牲俱樂部的利益的地步。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侍君以忠。”而眼下的中國足壇,俱樂部對球員沒有做到以禮相待,球員對俱樂部亦毫無忠心。這從雙方的合同及勞資關系可見一斑。中國各俱樂部與球員簽訂的勞動合同期都只有一年,而且也沒有相應的保險和保障機制。這實際上極大地損害了球員的利益,因為球員一旦傷病無法繼續足球生涯,球員的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而歐洲等一些足球先進國家在這方面則做得很完備,合約不僅一簽三五年甚至更長,而且還有相應的保險和社會養老機制。國外的一些俱樂部對球員以禮以誠相待,自然就會出現馬爾蒂尼家族堅如磐石般忠誠于AC米蘭那樣佳話。在中國足壇俱樂部與球員這種畸形的勞資關系下,我無法想象球員對俱樂部能一片赤膽忠心。為稻粱謀、為身后計,為了巨大私利出賣俱樂部固令人不齒,但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與俱樂部不合理不人道的契約關系有很大關系。
至于中國足協,不僅對俱樂部與球員如此不平等的契約關系有不察之罪,而且在轉會上對俱樂部一系列束手束腳的政策也讓“球霸”有了市場,如果人才可以健康有序地流動,球員如何“霸”得起來?
對那些“獲罪于天,無所禱也”的球員實施“三停”,確是一副猛藥,“殺猴駭猴”自然比“殺雞駭猴”的威力大,但這決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眼下中國足球需要的不是“駭”,而是標本兼治的禮和誠。
(作者: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