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三日電 題:探尋重振國學之路——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
中新社記者 周兆軍
近年來,關于國學的討論已成為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且多種觀點針鋒相對。幾天前,一向以“中國人文社科領域重鎮”而著稱的中國人民大學宣布組建國學院,并提出“脊續文脈,重振國學”的口號。此舉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
傳承國學,不能“口惠而實不至”
近百年來,面對歐風美雨的激蕩,國學在經歷了局部、瞬間的輝煌之后逐漸走向衰微。紀寶成認為,本土文化的流失、文脈的斷裂是歷史虛無主義和“左”的思潮泛濫所導致的惡果。學術文化飽受政治的牽掣,落后挨打的處境被歸咎為中國傳統學術文化,致使國學的意義被質疑,國學的價值遭到否定。
“國學是體現民族魂魄的基本載體。隨著時間的推移,漠視傳統文化的后遺癥將顯得日益嚴重,這決不是杞人憂天。”提到國學的發展現狀,紀寶成憂心忡忡。
學界對重振國學的呼吁由來已久,但在執行層面上往往一籌莫展。紀寶成表示,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將重振國學落實在人才的培養上面,要勇于沖破目前的辦學機制,用新的思維來辦國學教育。“國學的重振與傳承,再也不能停留在口惠而實不至的情形上了。”
國學研究不是鉆故紙堆
近百年來大行其道的反傳統思潮,使國人對固有傳統文化的認識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和迷失,對國學產生誤解,往往把國學等同于傳統的文獻考據之學,認為提倡國學研究就是倡導鉆故紙堆。“這種說法是不科學、不全面的。”紀寶成反駁道。
國學又稱“國故學”,指一國固有之學問。紀寶成說,國故之成為“學”,是近現代以來中西文化交匯碰撞的結果。國學雖然集義理、考據、辭章之學于一體,但它并不等同于傳統的學術文化,而是參照現代西方學術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和闡釋的一門學問。
在組建國學院的同時,中國人民大學還成立了國學研究院。紀寶成介紹,與西方學術理念不同的是,國學注重將學術教育與人才培養融為一體。“在今天重建國學,決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回歸與重復,而是要以現代的理念指導國學的重建。”紀寶成說,國學的研究方法也需要不斷創新。在借鑒傳統方法的同時,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改進國學研究。另一方面,隨著對外交流的拓展,還應充分吸收海外漢學的研究成果。
師資匱乏是最大的困難
人大國學院聘請八十一歲高齡的馮其庸擔任院長,主要是看重馮老在學術界的崇高地位及號召力,但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目前國學人才斷檔的窘境。放眼當前中國學界,能擔此重任者寥寥可數。
紀寶成說,國學經過多年的斷裂,培養的人才非常有限,而老一輩的國學大師又相繼過世,因此師資匱乏成為重建國學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幸虧還有馮老先生這樣的學界泰斗健在,所以現在重建國學真是迫在眉睫,否則再過幾年難度會更大。”
為增強師資力量,國學院在立足學校現有的中青年學者的基礎上,對一些已經退休的老教師進行反聘,同時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