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廈門六月六日電題:鄭和下西洋終止的原因是什么?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明王朝統治階級沒有在鄭和七下西洋使中國航海事業盛極的基礎上繼續拓展,相反不但終止了下西洋的活動,停止再造出海大舟,而實行更嚴歷的海禁政策,中國的航海事業從此由興轉衰。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李金明教授日前對記者說,鄭和航海活動終止的主要原因是,整個航海活動完全由封建皇權一手操縱,這就決定了其終止的悲慘結局。他指出,造成鄭和下西洋終止的具體原因為:
其一,“厚往薄來”的政策最后導致國庫空虛。舉辦任何事業都要講究效益,產出必須大于投入才能持續發展。而鄭和船隊將士眾多,耗資巨大,每次出航饋贈要花大筆開銷,大量貢品免費提供皇室、貴族享用,支持鄭和船隊的明政府國庫空虛。“厚往薄來”的方針實非長久之計,這種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的“蝕本”買賣是無法持續的。
其二,政治目的達到后航海活動的重要地位下降。明初由于海寇猖獗,影響明朝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鄭和下西洋的前期目的是打通海道,肅清倭寇,另一目的是與西洋國保持穩定關系。鄭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朝統治者認為政治目的已達到,航道已暢通無阻,因此鄭和下西洋的活動顯得不重要了。
其三,明朝壟斷海上貿易權扼殺私人貿易的發展,在國內嚴禁私人出海貿易,明朝法律規定私自出海貿易將被處以極刑。國家勢力自英宗時起不斷衰弱,國內土地兼并嚴重,人民生活困苦,許多農民“棄本逐末”,因為海外貿易所得復興頗厚,逐漸成為國家所稱的海寇。這樣不但減少封建國家的收入,而且還影響其政治。這也是導致鄭和自結束第七次下西洋后再沒有進行遠洋航行,以及明朝統治者自此執行更嚴歷的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
其四,鄭和船隊過于龐大,明朝官員非議甚多。鄭和所統領的官兵大約二三萬人,船舶近百艘,航程周期又過于漫長,每次往返需二三年時間,返航后不久就接著下一次航程,人員傷亡慘重,本身就難以為繼。有人估算,在永樂年間,新建和改建的海船約有二千艘,每艘造價需白銀七八千兩,須支動天下十三省錢糧方才夠用。對此,朝廷官員批評指責頗多,施加壓力頗大,迫使明王朝終止這一活動。
其五,鄭和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于官手工業,供給日益困難。在洪武、永樂時間,絲纻緞匹、瓷器制品、修造船舶等為明政府所控制的官手工業,其工匠約三十萬人,屬于封建徭役制度下的強制性無償勞動,工匠的勞動積極性很低,經常以怠工、逃跑來進行反抗。由于逃民情況嚴重,故往往無法完成下西洋所需物品的任務。官手工業的日益衰落,下西洋已失去雄厚的物質基礎,要求建造大量可供賞賜絲織品和建造可航行遠洋的海船已日見困難,下西洋活動當然難以再繼續進行下去了。
此外,明朝政府政治腐敗導致各種社會危機日益突出,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中國封建專制體制及其保守性,以及明朝海防政策的變化及海軍的衰落,都是導致鄭和開拓航海事業不能繼續發展的因素,這些因素是綜合的,多方面的、而決不是孤立的、單方面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