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肇慶六月十一日電 題:免費教育外來工子弟的廣東肇慶“洋雷鋒”
——記澳大利亞籍人士胡頌恒先生
作者黃耀輝 李古吳
如今,外籍教師胡頌恒,在廣東肇慶創辦的“外來工子弟學習中心”已從街頭請來了八十名學生。
生于一九四七年的胡頌恒是個地道的“老外”,他是澳大利亞墨爾本人,名叫John David Wotherspoon,胡頌恒是他的中文名。
胡頌恒的“外來工子弟學習中心”,在廣東肇慶北嶺山下的外坑村。胡頌恒說,小學時代,一本《我們的太平洋鄰居們》讓他認識了中國。為了能到中國去,他在中學和大學期間選修了與中國有關的課程。
一九八五年,胡頌恒獲得了到香港工作的機會。在香港十六年時間里,他在學校學習中文,在社區內當志愿者,并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胡頌恒。
胡頌恒稱,在香港十六年,每個假期,他都獨自一人到中國內地旅游,住六元人民幣一夜的旅店,坐慢車,吃盒飯,了解中國人真正的生活。
一九八七年,他第一次來肇慶。當他得知肇慶是十六世紀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的第一個落腳點時,就愛上了肇慶的山水。
二00一年,胡頌恒通過朋友介紹,到肇慶一家學校擔任外籍教師。不久,他發現學校附近有許多臨時搭建的平房、窩棚,住著不少從貴州、四川等地來肇慶打工的外省人。他們的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卻由于沒錢,只得整日在街頭游蕩。
一日,他在閑暇散步時看到一名婦女領著一個小男孩賣水果。胡頌恒買罷水果后問男孩:“你幾歲了?為什么不上學?”小男孩回答:沒有錢。
男孩叫瞿宏偉,十三歲,由于父親生意失敗,一家四口從湖南來肇慶投奔親戚,靠母親賣水果維持簡單的生活。胡頌恒決定幫助瞿宏偉。起初的幾個星期里,胡頌恒每天晚上在學校的辦公室里教瞿宏偉學英語。之后,胡頌恒便在瞿宏偉家附近租了一間房,辦起了“英語角”。
瞿宏偉成了胡頌恒的第一個學生。瞿宏偉的鄰居幾乎全部是外省打工者,他們的孩子同瞿宏偉一樣,整日在外閑逛。“他經常問我鄰居的小朋友,你想學英語嗎?到這兒來吧,不花錢的。”瞿宏偉回憶說。
胡頌恒就是以這種獨特的“招生”方式,在街頭先后招來幾十個外來工子弟。胡頌恒能說流利的粵語,自從辦起“英語角”后,為了方便跟這些外省人交流,他又學會了不太流利的普通話。
“英語角”很快吸引了外來工子弟。最初他們只是聚集在“英語角”門口,膽怯地看著這個“老外”。由于外來工子弟漸漸增多,胡頌恒將“英語角”改成了“外來工子弟學習中心”。鐘念蓉是胡頌恒為孩子們聘請的第一位老師,她剛來的時候被胡頌恒的“瘋”勁嚇著了:“只要有孩子出現在教室門口,不論大小,胡頌恒都一律收下。”
四年里,“外來工子弟學習中心”搬了三次家,一次比一次更靠近外來工居住的區域。二00四年七月一日,“中心”終于“定居”到該市郊外坑村里的一座二層小樓里。
胡頌恒說:“終于有了三個教室,三個專職的老師,可以分班上課”。并添置了黑板、電視和教材。
據胡頌恒介紹,“中心”的運作成本相當高,每月大約需要五、六千元人民幣的開支。他除了資助三個外來工子女到當地的正規學校讀書,還經常接濟一些生活困難的外來工。他自己穿的涼鞋鞋底已有裂縫。每天午晚兩餐,都是隨便吃個三、五元人民幣的盒飯。
有時,“中心”的三位老師沒及時領到工資,胡頌恒會借來錢給“中心”的老師發工資。
他稱,幸好香港、澳洲等地的一些朋友經常捐款、捐物給學習中心,幫他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今年四月二十八日,肇慶某小學的一位女教師找到胡頌恒,要求到“中心”當義教。她告訴胡頌恒,她依靠好心人的捐助才完成了大學學業,現在想幫助像她那樣苦命的孩子。
五月十三日,兩個在當地電子廠打工的貴州少女,利用休息時間趕到“中心”,每人為這里的孩子捐資一百五十元人民幣。
胡頌恒說,如果沒有社會各界和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外來工子弟學習中心”就無法開辦下去。
胡頌恒把當地義工送給“外來工學習中心”文具的情景拍下,準備給香港、澳洲等地的朋友。
胡頌恒還經常為外來工免費提供住處,并在元旦、春節請素不相識的外來工吃飯。當地人說,胡頌恒就是“洋雷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