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3日電 《光明日報》今日載文指出,經過10個小時的艱苦談判,中國和歐盟11日凌晨在歐盟啟動對華紡織品“特保條款”前的最后一分鐘達成諒解。這是一份名副其實的雙贏協議。
根據協議,中國將在2007年底之前保證出口到歐洲的紡織品平穩增長,歐盟則承諾到2008年不再對中國紡織品設限,而在2007年底之前,只對10種中國紡織品設置增長率限制。雙方一致同意,對今后紡織品貿易中出現的問題,將通過磋商予以解決,不能單方面對中國紡織品設置配額限制。
這份讓“中歐紡織品貿易前景變得明朗”的協議,不僅為中國的紡織服裝企業創造了一個積極、穩定、可預見的生產經營和出口貿易環境,保證了中國紡織品對歐出口有序增長,而且符合歐洲各國進口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的利益,延長了歐盟紡織服裝業進行結構調整的時間,是一份名副其實的雙贏協議。
代表家樂福、歐尚等重要歐洲零售商的“外國貿易聯合會”,從歐盟醞釀對中國紡織品啟動“特保條款”開始,便不斷向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和各成員國表達他們的關切,提醒歐盟決策者,僅憑幾個月的不完全統計就單方面對中國紡織品設限,不僅有損歐盟一直倡導的自由貿易原則、不利于有關產業的結構調整,而且會給歐洲零售商和消費者帶來巨大損失。該聯合會的法律顧問林德認為,“歐洲紡織服裝組織”等歐盟紡織業游說集團向歐盟提供的數據是不完整的,所謂“中國紡織品將淹沒歐洲”的說法更是聳人聽聞。
此次,中歐從長遠和大局出發,通過平等協商化解了一度困擾中歐經貿發展的紡織品貿易難題,無疑符合歐洲進口商和零售商的利益,對中國紡織服裝業也是一大喜訊。但中歐紡織品貿易之爭也讓我們看到,整治出口秩序、控制出口節奏、提高品牌意識和深化結構調整,才是中國紡織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文章指出,價格競爭是一把雙刃劍,低價格在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同時也會縮小生產者的利益空間。一味滿足于低端產品的價格優勢不僅可能在“傾銷”問題上授人以柄,還會對中國紡織品的未來競爭力構成威脅。歐盟是全球高檔紡織品和成衣的最大出口商,紡織品市場逐步放開的前景將進一步刺激歐盟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在“后配額時代”的世界紡織品市場上,面對關稅、綠色壁壘以及各種非關稅因素影響,中國企業要想成為最終的贏家,恐怕還要處理好“量”和“質”的關系。(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