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尚志(黑龍江)六月十二日電 題:趙尚志鮮為人知的故事
中新社記者孫宇挺
歷經六十余載,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東北抗日烈士趙尚志的頭顱在長春找到了。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將要畫上一個句號,但對他的事跡的尋訪和傳頌卻不會停止……
在地圖上,人們可以看到黑龍江省有一個地方叫尚志市。這個市原為珠河縣,一九三三年十月,趙尚志在這里創建了珠河抗日游擊隊。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一九四七年珠河縣農工代表大會決定將該縣改名為尚志縣(今尚志市)。
抗日不洗臉表明心志
尚志市現已八十一歲的老人王鳳賢,一九三三年的時候才九歲。當年趙尚志帶領游擊隊在珠河抗日的時候,王鳳賢曾經給游擊隊送過兩年的飯。
憶起那段歷史,王鳳賢對趙尚志不洗臉的印象特別深刻。趙尚志的不洗臉是出了名的,“連小日本鬼子都打不出去,還有什么臉啊!”這是他不洗臉的理由。趙尚志說,一定要等到打跑了日本鬼子以后,才會把臉洗干凈。
一次,趙尚志迷迷糊糊地燒了兩天,被抬到了王家的炕上躺下。王鳳賢就在一旁幫他敷毛巾,當她看到趙尚志臉上積著厚厚的污漬,就隨手幫他把臉給擦了。趙尚志醒來發現自己的臉被洗干凈時,惱怒而又無奈地瞪著小王,說了一句“這次洗臉不算,等打跑了日本鬼子我再真正洗一次臉。”
除了不洗臉以外,趙尚志還說過,不打跑日本鬼子不結婚。
抗日不改名威震敵膽
趙尚志三個字,曾讓侵華日軍聞風喪膽,“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是日軍發出的無奈而又欽佩的感慨。
當年東北流傳一種說法,叫“南楊北趙”。“南楊”指的是楊靖宇,“北趙”就是趙尚志,他十七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就讀黃埔軍校第四期,歷經艱難困苦,抗日決心毫不動搖,即使最后負傷被俘,依然寧死不屈。
一位專家說,東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趙尚志一直用原來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趙尚志也曾用過另外一個名字。
據尚志市烈士紀念館館長劉莉介紹,趙尚志曾擔任一九四0年創刊的《東北紅星壁報》主筆。“向之”的主筆筆名,后來發現的手稿原跡證實,是在“尚志”兩字基礎上修改而來的。
據劉莉館長介紹,趙尚志除了寫過報紙上這些文章詩歌之外,還曾為《白山黑水》這首抗日歌曲寫過歌詞,并寫下兩篇關于抗日戰爭的論文。
身高一米六抗日大英雄
印象中,趙尚志應和抗日英雄楊靖宇一樣身材高大,氣宇軒昂,可事實上趙尚志身高只有一米六二。
目前發現的惟一一張趙尚志生前的照片,是一九三二年八月趙尚志擔任巴彥抗日游擊隊政委時與游擊隊指揮部成員的合影,趙尚志手拿馬鞭坐在中間前排,二十四歲的他明顯比兩邊的人矮半頭。
巴彥游擊隊失敗以后,趙尚志加入抗日義勇軍孫朝楊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創建抗日游擊隊。到一九三四年,這支抗日武裝不斷壯大,達到數千人。后來趙尚志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
據抗聯老戰士孫亞山回憶,一次打仗的時候,兩邊槍都響了,趙尚志把匣子槍往后一背,騎在馬上講話。有人說,“槍子兒可不聽你的呀!”他不理。過后有人問他為啥不開槍,他說,“槍子兒能打著幾個?可是,一講就是一大群啊!”
趙尚志嗓門很大,常常在大會上向戰士們講述抗日救國的道理,描繪鬼子打跑以后國家未來的模樣。一九四二年二月,年僅三十四歲的趙尚志負傷被俘后被日軍殘忍殺害。隨后日軍將其遺體肢解成兩部分,身體沉入松花江,頭顱送偽滿“首都”新京(今長春)請功,而后下落不明,直到六十多年后才被一位解放軍軍官發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