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9名河南農民組成的團伙,聘請在校大學生當翻譯,利用網絡誘騙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公司人員前來海口洽談業務,然后以送禮為由騙取外國人財物。近日,海口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成功破獲這個團伙,初步查明該團伙涉嫌詐騙印度、泰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多家公司的30余萬元財物。
泰國客商被騙銀行卡“刷爆”
2005年5月21日,泰國一電子廠的業務代表王先生乘飛機抵達海口。王先生是海口人,這次,他代表公司到海口洽談一筆大生意。
今年4月中旬,海南信企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企公司)通過網絡和該電子廠聯系,要訂購一批價值1000萬元人民幣的發光二級管。隨后在雙方的電話聯系中,對方稱信企公司是一家剛剛轉型的大型企業,在越南也有工廠,要求他們5月21日到海口簽約。
王先生還帶來了樣品,與他聯系的信企公司業務經理到機場迎接王先生。5月21日下午,信企公司的工作人員還對樣品進行了測試。測試之后,信企公司的人員覺得非常滿意,于是大家到公司簽約。
簽訂合同后,負責與王先生聯系的業務經理提出吃飯慶祝。一大筆生意這么快就做成了,王先生也覺得非常高興,大家一起來到海口市海秀路上的一家海鮮飯店吃飯。桌上喝的酒是五糧液,每個人都向王先生敬酒,王先生不好拒絕,幾輪下來,喝了許多。
席間,信企公司與他直接洽談業務的業務經理告訴王先生,得給公司的老總送禮,這是中國的習慣,也方便日后的工作。王先生喝了許多酒,當時覺得腦子暈乎乎的,便同意了對方的說法。他把銀行卡拿到海鮮店的吧臺刷卡,買了許多名貴煙酒。王先生回憶,信企公司的人一直讓他刷卡,直到卡“刷爆”,他共花費了17906元人民幣、1500泰銖、2000美元。
酒醒后的王先生心存懷疑,5月24日到海南省工商局查看信企公司的情況。信息顯示信企公司是2005年4月注冊的,注冊資金只有100萬元。王先生覺得納悶,改制的公司不應該是剛注冊的,而且,他們的注冊資金只有100萬元,怎么能做1000萬元的大生意呢?
發現了這么多疑點,王先生決定報案。5月24日中午12點,他來到海口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三大隊,向警方報案。
網絡騙子被一網打盡
王先生把自己為了做發光二級管的生意,來到海口被騙的事剛向民警一說,負責辦案的楊警官便掏出一袋發光二級管給他看,王先生說公司生產的正是這種產品,楊警官馬上斷定王先生上當了,因為去年海口警方也破獲了類似的案件。
近千萬元的合同,又是外商報案,這引起了海口市公安局黨委高度重視。海口市委常委、市公安局長彭曉敏做出重要批示:要以保一方平安是基本要求,促一方發展是更高目標的工作思路,組織精干警力,迅速偵查,嚴厲打擊。根據批示,海口市公安局刑偵支隊立即召集相關業務大隊領導,進行研究布置,決定由三大隊全力偵破此案。
5月25日下午,偵察員開始緊盯詐騙團伙中的一名核心人物王某。一直跟蹤到當晚10時許,王某回到住處,警方行動,在王某等人租住的招待所中,警方將王某團伙9人一網打盡。
流竄作案是皮包公司的典型特征
經調查,王某等人都是河南的農民。2005年3月底,王某糾集了張某、史某、馬某、王X民、王X順、李X亮、史X軍、王X娜等人來到海口,以虛假的“王毅”身份注冊成立海南信企實業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00萬。此后,他們通過互聯網、電話黃頁等方式與境外公司聯系,以商談業務為由,將受害公司的人員騙到海口,在簽訂虛假合同后,王某等人趁機要求受害公司方請客吃飯,席間,以給公司領導包紅包、送禮為由騙取受害公司方錢財。
經初步查明,該犯罪團伙先后詐騙了韓國、澳大利亞、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斯里蘭卡、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多家公司,涉嫌詐騙金額達30余萬元。
在公司中,王X娜給父親王X民充當翻譯,王某充當辦公室主任的角色,史某因為“長得象老板”,普通話也說得好,一般以公司總經理的身份出現,其他的人都以業務經理的身份出現,每個人都負責不同的業務。例如,張某和史某負責聯系發光二級管“業務”、李X亮和馬某負責聯系T恤裳廠家、王X順負責旅游“市場”、王X民負責布料“生意”,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業務,上網尋找外國公司,但大家都把方向瞄準東南亞市場。
每次騙錢得手后,王某便在減去聯系過程中的費用后,將騙來的錢和該筆“業務”的聯系人各分一半。如果史某以總經理的身份出現并簽定合同,王某還會給他200元至300元不等。
刑偵支隊有關負責人介紹,流竄作案是皮包公司的典型特征,在警方破獲的這三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湖北、山西、廣東、云南等地都做過案,每個地方呆上半年就走。
大學生受騙當翻譯
據了解,王某等人都是河南省的農民,文化程度只是初中,他們既不懂外語,也不懂電腦,他們又是如何將這些外國公司騙到海口的呢?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信企公司和外國公司溝通的重要橋梁就是翻譯。信企公司聘用的翻譯都是在校大學生。
信企公司的翻譯小裴是海南省一大學外語系的學生,近日,記者在海口市公安局對她進行了采訪。據她說,工作期間,還有另一大學的6名在校大學生給他們當翻譯,后來因為報酬的緣故,她們做了半個月便離開了。
小裴回憶,4月30日,公司通知她去面試,結果一來公司就馬上被錄用了,“不用考我的口語嗎”?小裴當時也覺得奇怪,但也沒多想。第一天上班,業務經理便讓她上網尋找一些外國公司的聯系電話,小裴主要為負責T恤裳的業務經理工作。
破案之后,小裴才知道自己的直接領頭上司的真實名字:馬某,在公司中人們都叫他林鑫;李X亮,在公司人們叫他李德福。小裴說,幾乎每個業務經理都有專門的翻譯,但是大家之間相互都不聯系。
海口刑偵支隊有關負責人說,這些在校大學生也是受害人。警方表示,希望能通過這幾起案件,讓這些正準備走出校門的學子看清不良公司普遍存在幾個反常現象:一、招聘反常,門檻很低,對應聘人員沒有基本要求;二、管理反常,公司嚴格保密,員工之間不交流溝通;三、時間反常,工作時間短,經常換人,例如上述公司的翻譯時常更換,聯系業務的是一個翻譯,到了海口之后又找另一個翻譯,怕的就是騙局被發現;四、內部反常,警方破獲的上述一個詐騙團伙,公司的40多個檔案盒全是空的,都是擺設。
詐騙嫌疑人王某:“我連電腦關機都不會”
身材不高,留著小胡子,6月13日,記者在海口市第一看守所見到了詐騙嫌疑人王某。來海口之前,王某在老家種地。這位自稱“連電腦關機都不會”的男子,先后注冊兩家公司,操縱網絡詐騙東南亞國家多家公司。
王某今年43歲,河南省鶴壁市人。他曾在當地的煤礦工作,單位破產后,他在家種田,每年有4000多元的純收入。他自稱因為母親有病,才走上這條路。
王某說,他在老家時聽老鄉說這個方法能掙錢,因為海口房租低,辦證易,他在一番考察后決定在海口辦公司。王某的第一單“生意”是馬來西亞的一家公司,當時騙了3萬元,他分得1萬多元。“第一次和外國人接觸,談合同,有些緊張,第二次開始就不緊張了,騙到錢就行”。
王某在看守所一個勁抱怨:“和外國人打電話太貴了”,有時一個月買1萬元的卡很快就打完了。他注冊的第一個公司金政企公司,甚至一個月打了七八萬元的電話。
王某說,除掉大家的吃住和開銷,一個月能“掙”5萬元。
王某坦言,他對英語一竅不通,聽了這么多,他也會說“再見”、“干杯”。他對記者說,他根本不會電腦,連關機都不會。
【來源:南國都市報;作者:紀燕玲、黃培岳、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