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補選提名期截止時,曾蔭權獲得壓倒性優勢而自動當選,選舉提前結束。有人覺得不夠熱鬧,似乎沒有對壘、廝殺的場面就不像一場選戰,列位看官不過癮也。
其實,這次補選既是順利的,也是成功的。一切按照選舉法例公開、公平、公正地進行,是競賽,有競爭,另兩位參選人都在盡力爭取提名票,并不是“陪跑”。曾蔭權從政業績突出,這次馬不停蹄走訪市民,傾聽各界心聲,表現十分落力。尤其他的施政理念,契合香港實際,獲得廣泛認同,最終眾望所歸。
“堡呔曾”是市民對這位土生土長、喜歡戴領結的香港公仆的親切稱呼。他自動當選正反映了香港的社情民意。香港的優勢,在于它是一個經濟發達的都市。強勢的行政主導,歷來是香港繁榮的有力引擎。前一階段,因政治爭拗不斷,造成一些內耗,削弱了施政效率。走過風風雨雨,港事紛繁,人心思定。廣大市民對部分政界人士熱衷搞政治爭拗感到厭倦,也希望特區政府更能展現行政主導的強勢,優先搞好經濟,循序漸進地推進政改。曾蔭權的參選政綱,把改善經濟民生、構建和諧社會、提高管治能力作為未來施政重點,要努力達到“強政勵治,締造和諧,福為民開”,這三點也正是香港的主流民意,與大多數港人的想法都相吻合,可謂心有靈犀。
高民望承載著高期待。事實上,管治香港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多元化的香港社會,需要平衡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避免“順得哥情失嫂意”;香港經濟機遇與挑戰并存,周邊的客觀營商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當香港的一些傳統角色與功能被替代后,經濟結構如何走出“中年危機”,要有長遠規劃。確保經濟長久繁榮,僅有“自由行”、CEPA還不夠,更關鍵的是要建立香港本地經濟新的核心競爭力,立起香港新的支柱產業,這些都迫切地擺到港人的面前。
在答市民問時,曾蔭權善于抓住香港的核心價值,有清晰的施政思路,遇上挑戰時充滿信心。他有一個“香港之夢”,要使香港成為“機會之城”、“安樂之鄉”,實現這個動人的愿景,還需弘揚曾經創造奇跡的香港精神。香港處處充滿機會,成功依賴拼搏。認準的事情,勇往直前,即使寒風撲面,冷雨澆頭,不輕言放棄。人們希望性格執著的他,能夠帶領港人堅韌前行,把香港的建設推向新階段,早日使“香港之夢”成真。
有一種說法:未來香港需要一位戰略型的領袖人物多于需要一位技術官僚。這話帶著幾分勉勵。曾蔭權在報名參選時,填寫的職業為“政治家”,他自己為此思量再三。他說,英文politician一詞,中文較難對應,“政客”帶貶義,“政治家”大了些,“政治人物”又不能表達自己今后專職參政的意思。填表時選“政治家”,表明他志向遠大。為政需大小通濟,漢代《鹽鐵論》有言:“治大者不可以煩(煩瑣),煩則亂;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則廢”。香港市民希望他從傳統的政務官,邁向大格局、高瞻遠矚、了解中國、熟悉香港的政治家,也希望他是個果斷的核心人物,強化施政,帶領香港沖破內耗、爭拗的困局,再創經濟輝煌。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6月21日文章;作者: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