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30日電 新華網30日援引中國一位權威科學家的話報道稱,中國計劃建造自己的熱核實驗反應堆。這個被稱為“人造太陽”的熱核聚變反應堆,可望為能源短缺的中國提供“用之不竭”的能源。
中國已加入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這位參與中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中國參與這一計劃的最終目的是在中國獨立建造反應堆。我們可以通過國際合作,以10%的科研貢獻換取100%的知識產權成果共享。”
ITER計劃的目的是從海水中提取氫的同位素氘用于核聚變反應,從而產生巨大的能量。這一過程與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類似,但熱核聚變需要在1億度的高溫條件下才能實現。
目前廣泛投入商業運營的核電站都通過鈾或钚等重金屬元素的原子核裂變來獲取能量。熱核聚變與此不同,不需要耗費重金屬等不可再生資源,而且不會造成放射性污染。
中國早在40多年前就在四川樂山開始“人造太陽”研究。美國、日本等在20世紀80年代末發起ITER計劃,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受控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中國于2003年加入該計劃。
這一反應堆預計耗資100億歐元,歐盟承擔50%的費用,參與計劃的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和中國各負擔10%。
中國的研究團隊主要來自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他們正在研制的一種熱核實驗反應裝置——實驗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在技術上將達到世界第一。耗費2億元人民幣、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建成的EAST將首次在反應裝置內實現1億攝氏度的高溫,其穩定放電時間將達創記錄的1000秒。
歐盟、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和中國的代表周二在莫斯科達成協議,確定法國南部的卡達拉舍為世界上第一個實驗型熱核反應堆的建造地。ITER的建設即將開始,有望在2016年實現核聚變反應。專家估計,要把ITER投入商業運營,至少還需要50年時間。(俞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