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日電 最新一期《財經》雜志載文指出,美洲銀行、新加坡淡馬錫公司,加之正在與中行進行最后階段談判的蘇格蘭皇家銀行、瑞銀集團,中國特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第一批國際投資者已齊列前臺。
6月23日下午,瑞銀集團宣布,該集團“可能投資約5億美元,成為中國銀行的戰略投資者”。6月24日晚,新加坡淡馬錫公司在北京與匯金公司簽署協議,擬以約14億美元的總投資購買建行5.1%股份。文章指出,對于規模龐大的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來說,走出這一步并不容易。而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后用不了多久,無論國有商業銀行的局內人還是相關者,都會感受到變革的壓力。
中國國有企業或銀行以往在海外上市,也曾有“戰略投資者”(或譯“策略投資者”)先行買進。但這種“戰略投資”一般是在招股前夜方始進行,投資者占股比例極小,并無長期戰略進入相關公司之意向;其投資之外所圖,主要是“場外合作”甚或“友情出演”。公司上市未及兩三載,不經意間早已不見“戰略者”的身影。相形之下,2004年8月之交行引進匯豐,以及近日建行之引進美洲銀行等等,有著顯著的不同。這些引資行動均在銀行上市程序啟動前進行,投資者出資額巨大,占股比例相對較高,而且引資結構井然,當前購入股份、上市時后續出資,以及相當比例的未來期權安排層層遞進,正是一種長遠的戰略性安排。這種名符其實的“戰略引資”,對于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和機制創新有著實質性含義。
外資的進入,使兩家國有商業銀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任務更為迫切。從2003年底中央匯金公司注資,到2004年9月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建行、中行已經初步搭建了法人治理架構。不過,由于此時的多元持股主要還是國有資產之多元,建立公司良治的充分條件尚不具備,舊體制可以輕易地在新架構延伸發展。如今,美洲銀行等外部投資者挾巨資正式進入,不可能不看重自己的權益。而且這些外部投資者都是國際一流公司,對于建立良好的治理結構具備堅強信念,也面臨自身股東及國內監管壓力。在其進入后,建行、中行應竭力使公司治理結構名實相符。董事會權責的明晰、管理層激勵約束機制的建立等重要事項,均應列入改革日程之首。
美洲銀行和淡馬錫的進入,意味著建行的戰略引資已經完成,上市進程必將提速。應該承認,兩家投資者的進入,特別是美洲銀行的進入,對建行順利上市確屬一種積極因素。但現在有很多分析將“美洲銀行概念”與交行上市的“匯豐概念”相提并論,斷言借此概念會給建行上市帶來同樣的熱捧局面,這種看法顯然失之于簡單。
文章稱,應當看到,此番美洲銀行投資建行僅持股9.2%,連同期權未來也不過是19.9%;縱使加上淡馬錫持股及即將發售的公眾股,國有股份未來仍然能夠占到絕對多數。如此安排顯示,此番建行、中行這樣的特大國有商業銀行改制,仍會堅持“國有股的長期絕對控股地位”。這與匯豐有可能在交行增持至40%的情況有質的很大不同。
很顯然,在建行上市之時,不應期望“美洲銀行概念”產生同等的效力。當然,從美洲銀行進入到建行上市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正是建行實施重組手術的關鍵時期。外部投資者的進入,如果從此時起便成為深層次改制之動力,特別是能在投資者最關心的高層人事任免等問題上顯示出公司良治的力量,定會有助于上市招股時“美洲銀行概念”提升。因此,將戰略投資者的引入當成加大改革力度的契機,正是一箭雙雕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