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七月三日電(記者王國安)“很小的時候就聽我媽媽說,我們是中國水手的后裔”。在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之際,鄭和船隊船員的后裔、肯尼亞女孩姆瓦瑪卡·沙里夫應邀來到中國,并于今天在南京參加了大型紀錄片《鄭和下西洋》的首映式。
十八歲的沙里夫皮膚黑中帶黃,頭發也沒有其他肯尼亞人那么彎曲。從外表看,雖經過代代繁衍,仍依稀可見中國祖先的影子。
五百多年前,鄭和船隊的一艘船在現今肯尼亞拉穆群島的帕泰島附近海域觸礁沉沒,船上的船員逃生,登上了帕泰島。他們教當地人耕地種田,結網捕魚。后來,他們和當地人結婚,代代繁衍至今。
當年,中國幸存者被當地斯瓦希里人稱為“瓦法茂”,因此,一些與中國血統密切相關的人,便叫“法茂人”。沙里夫一家,如今是居住在帕泰島上唯一一家有中國血統的“法茂人”,他們對自己的身世堅信不疑。
沙里夫有四個兄弟姐妹。她說,她所在的村子里至今還流傳著當年中國船員的一些傳說,而在她小時候,她就聽大人說過,那些中國船員如何擅于耕地種田、結網捕魚。
由于家庭經濟困難,沙里夫經常輟學。當沙里夫一家與中國的情結經當地媒體披露后,一位在肯尼亞蒙巴薩工作的華人深受感動,捐資幫助沙里夫上完了高中。去年,沙里夫給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寫信,希望能夠到中國求學,將來為中國和肯尼亞友誼作出自己的努力。
據悉,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人員在肯尼亞國家博物館考古專家的陪同下,曾兩次去帕泰島進行了實地調查,在情況確實后,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郭崇立專程去帕泰島看望了沙里夫一家。沙里夫一家與中國的特殊關系,在當地傳為佳話。
今年四月,《鄭和下西洋》攝制組萬里追蹤鄭和足跡,深入肯尼亞帕泰島,對沙里夫一家的生活進行了詳細的采訪拍攝。同時,攝制組還拍攝了中國遇難沉船的海域、從沉船殘骸中打撈出的中國明代器皿、帕泰島居民家中收藏的大量中國明代器具、受中華文化影響的當地居民的生活細節,以及肯尼亞有關官員、考古專家等,以確鑿的證據證實了居住在帕泰島上的“法茂人”與中國的種種聯系。
來到祖先故鄉,沙里夫十分高興。她說,她在肯尼亞就知道中國社會進步,發展很快。此次來華,她還特別學習了中文。在今天的首映式上,她用不太熟練的中文對大家說“你好”、“我愛中國”,并應邀唱起了肯尼亞歌曲。
尤其讓沙里夫興奮的是,她的愿望終于實現:經中國教育部特批,她將于今年晚些時候來中國讀大學。
據悉,沙里夫今、明兩天在南京活動后,還將參加江蘇太倉市舉辦的“鄭和航海日”系列慶祝活動以及在北京舉行的《鄭和下西洋》的首映式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