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綿陽七月八日電 題:情殷抗日慨然御侮
——寫在宋哲元將軍墓前
中新社記者 肖青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過松林,照在綿陽富樂山那粗獷的墓碑上時,四十出頭的羅興秀就拿上掃帚,輕輕地揮掃起來。從墓地到祭臺再到碑、亭、閣,她的動作總是很輕很輕,生怕驚擾了墓中之人。長眠于此的,是中國著名的抗日將領——宋哲元。
宋哲元(一八八五年——一九四0年),字明軒,山東樂陵縣人。一九0八年,二十三歲的宋哲元開始長達三十三年的戎馬生涯。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三年先后任熱河省都統,西路、北路軍總司令,陜西省政府主席,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一九三三年春,日本侵略者在占領東三省后,向關內進犯,山海關保衛戰揭開了“長城抗戰”的序幕。宋哲元奉命率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在喜峰口、羅文峪一帶抗擊日軍。由于二十九軍的武器裝備極為簡陋,宋將軍命人為每個士兵打造一把鋒利的大刀,并配教練進行指導操練,使不少士兵練就一手高超的大刀術。三月九日晚,五百名大刀隊員夜襲敵營,掄起大刀向睡夢中的鬼子頭上砍去。十一日夜,大刀隊再次出擊。共砍死砍傷日軍三千多人,燒毀了日軍二百多輛汽車上的彈藥和糧食。此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為生存而奮斗的民族自信心,從此,“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一威武雄壯的歌聲唱遍中華大江南北。
一九三五年后,宋哲元曾任平津衛戍司令兼北平市長、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晚,日軍在盧溝橋借口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被駐扎在此的二十九軍拒絕后,日軍將炮口對準了宛平城和盧溝橋,沉重的炮聲震撼著平津大地。宋哲元下令“堅決抗擊日寇”,二十九軍將士同仇敵愾,打退日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用鮮血譜寫了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燦爛的第一頁。
“盧溝橋事變”后,宋哲元發誓:“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后來,毛澤東在給宋哲元的信中曾贊揚“先生情殷抗日,曷勝仰佩,曩者日寇入關,先生奮力邊陲,慨然御侮,義聲所播,中外同欽”。
“雖不是綿陽人,但宋將軍與綿陽有著不解之緣。”已居墓地守護近三年的羅興秀對宋將軍的故事頗有了解。早在一九一五年,宋將軍在由馮玉祥將軍任旅長的第十六混成旅任職時,就奉命入川進駐綿陽。次年元旦,宋將軍與綿陽籍女士常淑清在綿結婚。沒想到,二十四年后,宋將軍又病逝于綿陽,長眠于富樂山。
羅興秀告訴記者:“近兩年,宋將軍的晚輩常來祭拜。”
六十五年的風霜雨雪,宋將軍和他墓地周遭的松林、翠竹一起感同身受。而今的宋將軍墓,已大不一般。一九七八年,國家撥專款予以重建。重建后的墓地位于四川省級風景名勝區——富樂山景區內,占地四千余平方米。墓地內精巧的亭臺水榭與墓、碑渾然一體,透著滿身滄桑,又溢著盎然生機。同時,綿陽市政府又將宋哲元墓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前后都有數千青年學子來此追悼將軍。
行走在宋將軍墓地,看到鐫刻有“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亭”,讓人不禁肅然起敬。而附近學校傳來的青年學生的誦書聲,更讓人感慨時光的荏冉。宋將軍地下有知,當為今世和平年代的幸福而無憾。正如朱德和彭德懷所贈挽聯:“一戰一和,當年變生瞬間,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厲,后起大有人在,可無憂乎九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