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明七月十一日電 題:鄭和精神凝聚中華民族美德
——訪云南省鄭和研究會會長高發元教授
中新社記者納家驊
在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之際,記者在昆明訪問了云南省鄭和研究會會長、云南大學教授高發元先生。
這位早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歷史系的學者,從八十年代初開始涉足鄭和研究,并且是云南省這一研究領域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人。
說起云南歷史上的世界級偉人鄭和,高發元如數家珍般侃侃而談:鄭和下西洋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影響之深可謂空前絕后。二萬八千人的龐大艦隊二十八年七次下西洋的漫長歲月,漂洋過海歷經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跨度,至今令人難以置信和不可思議。
他說,同樣不可思議的是,鄭和下西洋戛然而止之后接踵而來的是,朝廷官員刻意毀掉那段期間幾乎所有的地圖與文件;得到那么多的海外重大發現之后,中國非但不擁抱世界,反而閉關自守;任何當年積極對外交往的記錄,竟然從檔案中消失了。盡管檔案的消失給鄭和下西洋的研究留下了太多的懸念和不解之謎,但是,作為“海上巨人”,他的影響并未因官方的“海禁”而消失,相反卻在民間得到了繼承和發揚,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中國和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深遠。這是因為,人們發現:鄭和精神凝聚了中華民族幾乎所有的美德。例如,忍辱負重,獻身國家;英勇頑強,不屈不撓;勇于開拓,敢于創新;堅定不移,勇往直前,以及“講信修睦”,寬厚包容的美德等等。
鄭和出身名門,幼年蒙受戰亂,成為明軍俘虜,慘遭閹割之刑,在他幼小的心靈蒙上了一層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然而,他從三十五歲起,就奉命七下西洋,將寶貴的青春獻給了祖國的航海事業。明成祖駕崩后,朝中對鄭和下西洋的功勞始終沒有明確肯定的情況下,他在南京苦守六年,始終“位卑未敢忘憂國”;當明宣宗再次下決心準備下西洋時,已經年過六旬的鄭和,欣然領旨再度出洋,在大海里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高發元指出,鄭和下西洋的重大意義在于:它揭開了世界遠洋航海事業的序幕,為人類文明的交流與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尤其是在其出使過程中,他始終奉行睦鄰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強烈自覺的文明使命感,傳播中華文明,特別是傳播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和平和友誼。同時,他把國外其他民族先進的文明成果引進到中國,增進了中華民族與亞洲和非洲各民族之間的了解與友誼。
據介紹,鄭和研究經歷了一個由不自覺到自覺,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由封閉到開放的過程。過去的鄭和研究基本上是中國人自己的研究,鄭和下西洋基本上還是中國化的概念。而且研究的視野不夠廣闊,參與的學科門類少,研究方法單一。然而,二十多年來,中國的對外開放催生著鄭和研究,對鄭和家世、航海動機及其意義、航海過程、航海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豐碩成果。與此同時,許多地方的鄭和研究會應運而生,包括海外華僑華人在內的學術研究隊伍不斷壯大,一門新的學問一一“鄭和學”正在逐步形成。尤其是以英國業余歷史學家、皇家海軍退役軍官孟席斯先生為代表的研究方法,不但收集大量資料,而且運用考古學、生物學、人類學、遺傳學等許多有關學科作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證,彌補了鄭和研究的不足。
他說,孟席斯尋訪了一百二十多個國家,查閱了九百多個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他不僅看到了十五世紀中國領先于世界的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而且還從鄭和航海有關的遺跡收集了許多證據。由于他的觀點是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的,人們至今還無法去否定他的論據。
最后,高發元教授告訴記者,作為云南回回民族中的一員,鄭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輝煌和世界奇跡,永遠都是云南人和所有中國人的驕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