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有媒體報道,韓國全國緊急收回中國啤酒,韓國食品醫藥安全廳計劃對收回的中國啤酒,以及未來所有從中國進口的啤酒進行甲醛含量檢測。日本衛生部門也提出對從中國進口的啤酒進行調查。
兩國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動,依據便是中國媒體關于國產啤酒含有致癌成分甲醛的報道。有中國媒體引用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啤酒分會秘書長杜律君的話說,就產量比例來看,95%的國產啤酒都加了甲醛。
據介紹,2003年開始實行的《國家啤酒綠色標準》和正在修訂的《國家發酵酒衛生標準》,都規定啤酒中的甲醛最高含量為每升0.2毫克。
有媒體報道,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啤酒分會副理事長顧國賢教授的課題組化驗了10多個市場上常見品牌的啤酒,結果有8個品牌的甲醛含量都超過了0.2毫克/升。
記者今天從國家質檢總局獲悉,該局正在全力調查取證,并將于近日給出說法。“這兩天總局幾乎所有工作都是圍繞甲醛啤酒進行的,但由于此事影響太大,總局不能輕易下結論。”該局一位負責質量監督的工作人員說。
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媒體對這一事件的報道也引發了人們的爭論。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貿易專家與食品衛生專家對此問題的看法截然不同。
貿易專家:謹防有人借題發揮
“媒體對食品安全的報道,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過分炒作,就會成為國外制裁中國的證據。”今天下午,對外經貿大學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中心理事長夏友富教授告訴記者,中國啤酒行業面臨的危機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據了解,目前共有15個品牌的中國啤酒在韓國市場銷售,分別來自12個中國啤酒廠商。今年1月至6月,中國出口到韓國的啤酒總量價值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日本從中國進口的啤酒量已從2000年的69萬桶增長到2004年的178萬桶。
“單從中國對韓、日出口的啤酒總價值看,召回、調查對中國外貿影響不大。”夏友富說,“但這些報道給中國啤酒行業帶來的影響卻是致命的打擊。”夏友富解釋,中國啤酒主要出口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韓、日市場比例不小。而且,檢測結果出來以前,中國啤酒肯定不能再出口到這些國家。
更令夏教授擔心的是,韓、日的做法會不會產生擴散效應,即其他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會不會效仿韓、日,也禁止中國啤酒出口。
夏友富說,顧教授的課題組化驗的啤酒只是樣品。而這些樣品不一定能代表該品牌的整體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將結果公布,可能就會報道不全面,不全面的報道可能會被人利用”。
夏友富舉例說,以前國內曾有媒體登過一張某地區地上一片死雞的照片。就有國外機構要求中國對此做出解釋。“但該照片反映的只是個別現象,沒有普遍性。怎么解釋啊?”
夏教授說,由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國情不同,同一類產品的標準,發達國家可能要嚴很多。而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要出口到發達國家,必須符合該國的相關標準。夏教授的結論是,應盡快制訂出口標準,即出口產品必須符合出口目的地國家的產品標準。“但出口企業應實行統一的產品標準,不能出口的產品一個樣,在國內銷售的產品又是一個樣”。
夏教授這一觀點與石家莊珍極釀造集團董事長張林的建議不謀而合。
6年前,中國的醬油行業曾有過與啤酒行業類似的遭遇。1999年,歐盟對中國出口的部分醬油進行抽查,發現其中氯丙醇(一種致癌物)嚴重超標,隨即全面禁止了中國醬油的進口,并公告了醬油中含有毒物質的5家中國企業名單。該消息曾被國內媒體廣為報道。
“消息傳到國內,中國政府采取了兩個對策。”張林說,首先是發文希望歐盟方面實事求是地對待這一問題,不要因為幾家企業出問題就禁止所有中國醬油出口,同時歡迎歐盟考察團到中國企業檢查。同時,中國政府新增了對氯丙醇的檢測項目,如果超標,根本不能走出國門。
“這招挺靈,后來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醬油再也沒有出過類似問題。”張林估計,中國啤酒可能與當年的醬油一樣,面臨來自國外的考察和國內的檢查。
據報道,中國啤酒中的甲醛,主要來自兩個途徑,一是在生產過程中添加,用做穩定劑,二是啤酒在發酵過程中產生。“如果在發酵過程中產生,企業應想辦法去除,如果在生產過程中添加,就應該尋找替代方法。”張林說,為了降低成本而忽視產品的安全性,生產企業其實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有輿論指責,某啤酒廠商為推廣其“無甲醛啤酒”大肆宣傳,是引發這場全行業危機的“罪魁禍首”。截至記者發稿前,尚未聯系到該啤酒廠對此作出回應。
食品衛生專家:應讓公眾知情
不過,與貿易專家的擔心和指責不同,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食品衛生法律專家孫東東認為,如果情況屬實,媒體應該公開報道,讓公眾對某種食品可能帶來的潛在危害擁有充分的知情權。“我們不能因為可能影響貿易額,就置廣大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于不顧。”他說。
孫東東認為,不管整個事件的背景如何,關鍵在于媒體的披露是否屬實?啤酒是否含有甲醛?如果出于本國啤酒行業的利益“按下不表”,幫助隱瞞,一旦出現損害消費者身體健康的情況,對整個啤酒行業的影響將更為深遠。“非典危機”已經生動地證明了這一點。而媒體報道引發公眾關注,則有助于啤酒廠商改進生產工藝,也有助于政府監管部門從源頭上加強監管。
他認為,政府有關監管部門應該盡快就此作出反應。這有助于消除彌漫于消費者中的疑慮心態,恢復市場的穩定。有觀點認為,從媒體最初的報道到現在已經很長時間,但相關政府監管部門一直未有明確態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對這場危機的處理。
“這顯示出政府監管和行業協會自律的缺位。”孫東東說。
此前,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啤酒分會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有些大啤酒廠已經不用甲醛了。不過,眾多中小啤酒企業依然普遍使用甲醛。“這說明行業協會對啤酒行業存在的問題是有所了解的,但很遺憾,我們沒有看到行業協會在處理這個問題上的努力。”在孫東東看來,行業協會應該可以動用行業自律的手段來清除那些違反國家標準的廠家。(中國青年報/郭永剛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