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四日電 題:第四輪六方會談:持久“攻堅”催生合理期待
中新社記者 李靜
朝鮮半島核問題第四輪六方會談經過十三個月的“醞釀”,終于“破殼而出”。在前三輪會談的鋪墊之上,各方合力之下,二十六日開始的新一輪“攻堅戰”似乎將給人以更多的“合理期待”。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本月會見美國國務卿賴斯時指出,通過對話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事關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地區的持久和平與穩定。他贊賞有關各方為此作出努力之余,希望這逐步積聚共同點的良好勢頭能得到繼續和鞏固。
以“積聚共同點”總結前三輪會談的成果,或最相貼切。
二〇〇三年八月,美、朝、韓、中、日、俄六方代表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就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首次達成共識。當時輿論評論稱,“坐下來就等于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次年二月的第二輪會談間,參與六方開始談及解決半島核問題的實質。借著春意,釣魚臺芳菲苑里“和風融融”。時任韓國代表團團長李秀赫在會談閉幕式上大拋樂觀感言: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絕不是“未來遙遠的事”。
二〇〇四年六月,依據第二輪會談共識準時召開的第三輪會談,標志著解決朝核問題進入了“攻堅”階段。
而攻堅之難,與會各方雖早有準備,卻仍顯得有些“功力不足”。美朝為“先棄核”還是“先凍結”角力,雙方在延長一天的會期里也未能給兩個方案找到交集。朝核問題自此陷入了長達一年多的僵局。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不久前表示,回顧前三輪會談,“我們應該不會感到有任何失望”,因為會談都取得了“積極的甚至是實質性的進展”。而三輪會談之后的持久“攻堅”,令第四輪六方會談被看作是對各方耐心的一場“大考”,讓外界對重開的和談能取得較大突破有了更多的期待。
三、四月前,美國還稱朝鮮為“暴政據點”,如今卻頻頻發出“善意”信號,不僅改稱朝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為“先生”,承認朝鮮主權,還將向朝提供五萬噸糧食援助。與此同時,一心盼望半島實現無核化的韓國也向朝提出“電力援助換棄核”的重大提案。
七月中,作為胡錦濤特使訪問朝鮮的唐家璇國務委員帶回了朝方的期待:新一輪六方會談應該向著最終實現半島無核化的目標取得實質性進展。外交部發言人孔泉二十一日說,這也正是“與會各方和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
種種“利好”消息為新一輪會談營造起相當的“破圍”之勢,朝核問題“路線圖”呼之欲出。但有觀察人士忍不住也潑了些冷水:朝鮮外務省今年二月宣布朝擁有核武器,美國幾番威脅將核朝問題提交安理會,第四輪六方會談的展開將因此愈加艱難;朝美立場差異懸殊,幾次會議根本不足以彌合雙方分歧,對新一輪會談的結果還有待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