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7日電 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研究生張穆庭譜寫了一曲《1937》,并親自到大陸拍攝音樂錄像帶以悼念南京大屠殺罹難者,感動眾人。目前已數不清有多少人聽過他的這首歌曲,兩岸已經有超過200萬人次瀏覽了他的“1937”站點。
據臺灣媒體報道,張穆庭4年前在北京參加一個文化研習營時偶然中遇到了一個南京老人,據老人講述,老人是一個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而他的未婚妻曾被強迫當了慰安婦。回到臺灣后,老人的故事讓張穆庭難以忘記,他開始收集有關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的資料,詳細了解到了南京那段慘痛的歷史。
2004年3月,張穆庭無意中看到電影《五月八日》,電影講述了一位母親為了保護兩個女兒不要被逼迫當慰安婦的故事,也提到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張穆庭邊看邊哭,僅花了10分鐘就做了一曲《1937》,并用一個星期為該曲填詞。
《1937》講述了一位撐船的老船工,因為南京大屠殺被迫與愛人分開,多年后舊地重游,景物依舊卻斑駁,再也未找到心愛的人,不知道她是生是死。歌詞中“說再見,短短的一瞬間;閉上眼,幸福只剩殘缺”,就是表達出老船工蒼涼的哀戚。
為了義賣這曲《1937》,張穆庭吃盡苦頭。他無奈地說,為了拍攝影帶及交涉義賣事宜,他負了上百萬元的債,家里也賣了兩輛車,搬回桃園老家,全都為了支持他。他感激地說,雖然有人說他沽名釣譽,但他真的謝謝家人。
張穆庭想要利用今年的“九一八事變”紀念日,再辦一次大型義賣,將善款捐給慰安婦。為此,他要再到大陸,跟有關單位及學校洽談。他說,他只是單純想“以流行悼念歷史,以音樂喚起責任”,就算負債,就算孤單,他還是會盡力完成心中的夢。
附《1937》詞:
1937
一扁舟,橋下輕滑過,老船工,道盡長江愁,多年后,舊地尋芳蹤,人去樓空,意悠悠,楓橋過,但見雨花樓,渡江口,傷痛泣訴說,墻垛破,遍地滿瘡孔,化歸塵煙,雨水落,這些年,我哭過一夜又一夜,舊相片,我翻過一頁又一頁,閉上眼,想起你的從前這世界,已離我太遙遠,一轉眼,場景又染紅一整片,望著天,喚不回曾經的誓言,說再見,短短的一瞬間,閉上眼,幸福只剩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