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日電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日前,第29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了中國代表團提交的《世界文化遺產故宮緩沖區保護規劃方案》。公眾再度聚焦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故宮緩沖區”。
記者通過多個電話輾轉找到故宮博物院辦公室主任馮乃恩。他表示,“故宮緩沖區”方案的具體規劃不由故宮博物院承擔,但因其是“故宮緩沖區”方案的最大受益者,故宮的整體保護工作會因此更加著重。“我們對此只有兩個字——支持”。
記者了解到,“故宮緩沖區”方案明確規定:在“故宮緩沖區”內修建新建筑物,其高度、體量、色調、風格,都不得破壞故宮的環境風貌;對不符合要求的已有建筑,有關部門將逐步整治,使改造后的建筑物在規模、空間、尺度、色彩等方面與故宮風貌保持和諧統一;“故宮緩沖區”內的胡同、四合院也將實施保護,主要街巷不再繼續加寬。
據悉,“緩沖區”劃定的具體區域是:南起正陽門城樓及天安門廣場兩側,北自地安門至北二環路,包含了什剎海、國子監街、南北鑼鼓巷等5個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緩沖區”共占地1377公頃,如果包含故宮本身占地,總面積則達到1463公頃。
考古建筑學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顧問楊鴻勛說起故宮,感慨頗深:“對故宮這樣一個享譽世界的國寶級文化遺產來說,環境保護非常重要!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完整的、規模最大的古典皇宮,周圍環境如果不納入保護范圍,必然影響整體風貌。任其發展,最后的結果只能是周遭高樓林立,故宮坐井觀天。”
“這是一件早應該做的事”,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玉歆研究員說,“現在所劃定的‘緩沖區’內,已有多處遭到破壞,風貌難再,令人痛心!”
去年,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行的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有五處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瀕危名錄,其中就有故宮。設立“緩沖區”,實際上是為了給故宮一個休養生息的空間。
鄭玉歆說,國外不僅文物保護需要“緩沖區”,很多自然景觀的保護也設立“緩沖區”。如近年來,美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就在尋求“緩沖區”保護。他說,根據《世界遺產公約操作規程》第17條對于“緩沖區”的規定,“緩沖區”可以定義為“一個在遺產周圍的地區,其用途受到限制,以提供一個附加的保護層”。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規定,當一處文化遺產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同時應設立“緩沖區”。1987年被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故宮并未劃定“緩沖區”。在上世紀90年代以后被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頤和園、天壇、十三陵等,在申報時就已劃出了“緩沖區”范圍。其中,頤和園、天壇曾被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要求擴展其“建設控制地帶”。最終,頤和園的“緩沖區”是“建設控制地帶”的3倍,天壇則擴大了5倍。
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在與故宮風貌相協調的原則下及保持現有風貌的前提下,要積極改善“緩沖區”內的基礎設施。施工將以“微循環”和“有機更新”方式代替大拆大建,進行逐院、逐屋的修繕。即,加強日常維修、養護,按照傳統土木結構特點,以20年~25年為周期,使建筑在整體上翻修一遍。對“故宮緩沖區”內高度超過9米的建筑物,原則上要經過改造。但有的根據實際情況,不會馬上拆除。
北京市文物局還表示,日前,在“故宮緩沖區”范圍內,已有建筑超高的單位主動“摘帽”。如,位于“緩沖區”內的北京市房管局辦公樓,原本是近20米高的6層樓房,因為與周邊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不協調,目前已拆掉了頂上3層。據悉,作為國家重點文化工程的國家話劇院,也為了適應“緩沖區”的歷史風貌,從原定的地安門商場對面的位置上撤出,另覓新址。今后,“緩沖區”內建造新建筑時,需得到規劃部門和文物管理部門的同意。
楊鴻勛特別強調,劃定“緩沖區”不僅對故宮有益,對北京這一歷史文化名城更加重要。“實際上,老北京‘凸’字型結構的舊城都應該得到保護。那些胡同、四合院、老城門都是國寶。”
對于“緩沖區”方案的實施,很多專家也表示憂慮。北京微觀地理專家王彬說:“‘故宮緩沖區’方案的實施,最終要依靠具體而細微的措施。比如,解決‘緩沖區’的人居密度,錢從哪兒來?人往哪兒去?這需要錢,需要人,更需要管理者的眼光和魄力。”
在王彬看來,實施“緩沖區”方案需要有法可依,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緩沖區’方案的實施應該有一個具體的時間表,問題要細化,否則人們對于‘緩沖區’方案的期待,只停留在一個美好的愿望上。”(桂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