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日電 為迎接大陸民眾來臺觀光旅游,島內觀光飯店業者無不摩拳擦掌,積極改善設備、擴張營業據點,希望把握此一難得機會提高業績;無獨有偶,看準大陸來臺觀光業務深具潛力,臺灣多家旅行業者也以繳交高額保證金具體表達了接待大陸觀光客的高度意愿。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指,開放大陸民眾來臺觀光旅游,不僅具有可觀商機,更可以增加兩岸民間交流與認識,有助改善兩岸關系。社論稱,臺灣當局應記取水果登陸談判前后失據教訓,采取務實態度促成兩岸展開談判及達成可行結論。
社論說,自從海峽兩岸相繼放出推動大陸民眾來臺觀光訊息后,大陸觀光客來臺旅游及采購的可能商機,即出現各種不同說法,有些過度夸大,但也有些未免過分保守。以目前臺灣當局傾向采取的每天一千人來估算,一年來臺的大陸民眾應在36.5萬人次。相關業者即依據每名觀光客可以創造兩個就業機會經驗推算,開放大陸客來臺即可以每年為島內創造70萬個以上的就業機會;包括旅行社、航空公司、游覽巴士,以及旅游景點附近的住宿、餐飲、禮物銷售等相關業者當可直接受惠,估計每年具體商機在新臺幣五百億至六百億元間。若果臺灣當局以最大容量,即每天二千八百人次為開放上限,每年即有高達一百萬人次的大陸民眾來臺觀光消費,可能的商業利益將更為龐大。
社論說,即使在景氣熱絡時期,高達五百億元以上的潛力市場,都是相關業者夢寐以求的商機,何況目前臺灣經濟明顯中挫?因此,社論認為,不管從引進經濟發展動能,或是從突破兩岸僵局的角度來思考,把握開放大陸民眾來臺觀光議題,促成兩岸業者以接受政府委托模式進行實質接觸、達成具體結論,并進而推動及執行大陸民眾來臺觀光旅游,對臺灣民間產業及政府而言都屬利大于弊。
社論希望臺灣當局主管部門摒除意識形態或不切實際的政治層面考慮,能夠務實思考、推動、執行大陸民眾來臺觀光旅游,并在此基礎上繼續推動、擴大兩岸的溝通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