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足來過北京,還在京城掀起一陣德比熱。不過遼足南下的經歷,似乎也注定了這支球隊與京城無法斬斷的聯系。
還記得當年遼足來北京的時候,很有點終于熬出頭的感覺。在老家不受待見,然后出走,然后被人收留,還得到了很多意外的經濟收益。2002年,遼寧隊好像真的有過年的感覺。
可惜,從歷史來看,因為十連冠的豐功偉績,遼寧隊已經注定不再是一支純粹的足球隊。遼寧人說,遼足代表整個遼寧,沈陽人也同意這個看法?墒,現官不如現管,遼足就是無法在省會城市沈陽立足。而且,從經濟上,遼足也沒有得到所謂遼寧足球代表應有的待遇。顛沛流離,寄人籬下,這才有了進駐北京的好戲。
直到孩子跑了,遼寧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經過一番緊急運作,遼足又回到了遼寧。留下的,就是和京城扯不清的后賬。
對于這些賬單,遼足的準備似乎并不充分。在昨天奧體中心狀告遼足一案的審理過程中,遼寧方面認為,當初離開北京是在政府的要求下行事,本身并無過錯。對于一支已經在市場足球氛圍里生存了十年的俱樂部來說,這樣的借口肯定是行不通的。政府的指令屬于行政范疇,而與合作方的合同則是市場手段。將行政與市場混淆,遼足的意識似乎有些低級了。
的確,在現階段的中國足球市場運作中,的確有很多非市場因素參與其中。這是中國球情決定的。對于其中的俱樂部的經營者,必須認清其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能夠得到的效益及可能遇到的風險。從這個事情來看,按照一般邏輯,外在的因素都應當被經營者考慮進去,這樣才能在具體運作中規避相應的風險。更何況當初遼足進京本身就存在著很多爭議和隱患。
另外,在此案的審理中,遼足的代理律師還以人員調動為由,稱當年的一場比賽是否在北京進行已無從考證。嗚呼!有那么多的媒體都在報道中國的足球聯賽,況且中國足協也有白紙黑字的賽程可以作為考證,但遼足卻給出了最讓人意想不到的借口。在嚴肅的法律面前,這樣的答辯是不是太過草率?難怪有報道說,聽到遼足方面的陳述,連法官也愣了幾秒鐘。
這就是遼足的現狀,而且在過去的十年,遼寧隊一直扮演著讓人哭笑不得的角色。這與當年十連冠的英姿簡直大相徑庭。為什么?因為十連冠的遼寧隊是脫胎于行政體制下的,而職業化后的遼足卻始終無法成為更純粹的企業,也才有了靠本山大叔救市的歪招。看來,要想長治久安,遼足要換的不僅僅是一個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