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4日電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據統計,匯改之后,銀行間外匯市場平均成交量略有上升。人民幣匯率價格表現更為“引人矚目”,每日價格波動明顯加大,凸顯央行的管理調控能力,有關外匯衍生金融產品的推出也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平均成交量略有上升
在匯率改革后的一周里,銀行間外匯市場累計成交折合87.30億美元,與前一周的93.42億美元相比下降了6.55%,美元對人民幣成交量85.76億美元,較前一周的92.38億美元減少7.17%;然而前一周的周五是匯率改革后運行的第一天,其成交量較大,幾乎能左右一周的結果,因此,上述統計并不能說明問題。
如果將匯率改革時點作為劃分依據,統計結果就能看出發生了明顯變化。以美元交易為例,匯率改革前四個交易日成交量分別為14.2億美元、18.2億美元、18.3億美元和20億美元,日均成交量為17.675億美元,之前一周日平均成交量為17.03億美元,而匯率改革后的六個交易日共成交107.06億美元,日均成交17.84億美元,并沒有下降,相反還略有上升。
管理浮動“初露鋒芒”
盡管匯率改革后,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只有9天,現在進行全盤總結還為時尚早,但“管理浮動”已初顯鋒芒。
本次匯率改革之后,人民幣匯率每天波動較以前明顯加大。還以美元兌人民幣為例,在9個交易日中,一天波動最大的有45點,最小的有11點。當天匯價上漲或下跌幅度也明顯放大,最小的是7月26日,人民幣貶值2點,最大的為7月28日,收盤時較前一交易日升值48點。有交易員對此的分析是,這種波動主要不是機構平盤造成的,而是央行介入市場實施管理調控而產生的。
城商行期盼衍生業務資格
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向市場化邁進,讓市場也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了人民幣匯率波動的風險,市場迫切需要相應的衍生金融工具來規避風險。
本次匯率改革之后,央行行長周小川也在多個場合表示,銀行業要借此機會大力發展外匯市場和外匯市場上的各種金融產品。此前也有媒體報道,人民幣遠期交易相關工作已經準備就緒,將擇機推出。
然而,相關資格問題可能會限制大部分銀行的參與。有城市商業銀行人士抱怨,銀監會出于風險控制的目的,對銀行衍生金融業務資格限制較嚴。目前,具備相應資格的只有四大行以及部分中小銀行,在城市商業銀行中也只有北京商業銀行和上海銀行兩家,眾多機構并沒有參與資格。在人民幣遠期結售匯上也有較大限制。據了解,銀行要拿到遠期結售匯資格,每年遠期結售匯規模需達到200億美元,這對區域性商業銀行來說門檻是相當之高了。
另外一個問題也不容忽視,外匯衍生金融產品的推出離不開活躍的市場,銀行間外幣買賣成交量小,有實力的機構寧愿選擇在國際市場做交易,人民幣兌美元、日元等四種外幣的交易總體上還是結售匯市場,機構參與是客戶需要、業務需要,而不是投資的需要,因此,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還需要進一步轉變身份,要變成外匯投資的場所。(記者 陳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