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8日電 最新出版的《香港經濟導報》刊登文章說,近年來,美國大力推行其全球霸權戰略,在它所認定的“動蕩弧線”(即東南歐的巴爾干地區—中東地區—外高加索地區—中亞帕米爾高原地區這一弧形的狹長地帶)上竭力謀取軍事存在,并先后發動了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來延伸自己的軍事觸角。這種四處搶占戰略要地的做法使得美軍兵力捉襟見肘。
文章認為,加入美軍對于海外兵團來說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賭博,“天堂或是地獄”是這場賭局的兩個可能歸屬,而賭注只有一個,那就是無價的生命。令美國人感到羞愧、令全世界感到不安的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加入了這場豪賭。
海外兵團壯大的原因
雖然美軍的征兵工作日漸艱難,但海外軍團的數量卻在穩步上升,五年前有28000名移民士兵為美國效力,而這一數字現在已經達到了39000人,這還不包括自9.11后被美國政府雇用的數千名外國私人保安力量,如今海外軍團占美軍機動軍事兵力的比例已經升至7%左右。海外軍團的不斷壯大是美軍兵力供給不足和需求緊張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需求方面看,美國軍事戰略對兵力的需求與日俱增。更為可怕的是,所有這些對外作戰的兵力需求只不過構成了美國“1-4-2-1”方案的一環,這個美軍總體戰略方案中的“1”代表美軍有能力保衛美國領土;“4”代表美軍能夠在四個危險地區遏制戰爭爆發;“2”代表美軍能夠通過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迅速地擊敗兩個對手,這兩場戰爭幾乎同時發生;最后那個“1”,代表美軍能夠以決定性的優勢擊潰其中一名對手,包括攻陷其首都和推翻其政府。
令人無奈的是,戰爭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兵力緊張能夠得到絲毫緩解,戰后重建與維持戰果的需要反而刺激了兵力需求的繼續上漲,不僅在伊拉克、阿富汗的駐外美軍并沒有實質性的減少,而且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軍事基地的建設也需要新的兵力投入。
國內防御、反恐行動和對外作戰各方面的兵力需求迫使美軍不得不開源節流,尋找新鮮、有力、持久的兵力增長點,而海外軍團的不斷壯大正是這種軍事需要的客觀結果。
從供給方面看,美國本土居民的入伍意愿不斷萎靡。美國實行的是志愿兵制,加入軍隊并不是公民的法定義務,而對于習慣了安逸、富足生活的美國本土居民而言,伊拉克就像是夢魘,對死亡的本能恐懼讓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放棄入伍念頭,一份民意調查顯示,美國畏懼當兵的人比四年前增加了近1倍。應該說,美國人的膽怯并非空穴來風,《華盛頓郵報》上每天公布的駐伊美軍傷亡的統計數字的確在不斷飆升,據不完全統計,從伊戰爆發到今年3月份,已經有超過1500名美國大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而戰后傷亡甚至是戰時的十倍左右。實實在在的死亡威脅讓美國兵力供給持續下降,而海外軍團的壯大正是彌補供給缺口的主要方式。
海外兵團壯大的反思
海外軍團的壯大很自然地受到了美國公眾的普遍關注,并引起了廣泛爭論。實際上,海外軍團的壯大也確實值得多重反思。
第一重反思來源于美國的征兵策略。自從上世紀90年代美國出現兵力短缺以來,美軍的征兵策略就發生了重要改變,由強調榮譽和使命的“國家軍隊”策略轉向了強調利益和機遇以及“個人軍隊”策略。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入伍就像獲得了一份工作,可以得到不菲的“簽約費”和軍餉,獲得高額獎學金的支持,并受到專業化的個人訓練。而對美國移民而言,入伍還可以使他們變成真正的美國人。每年都有7000名左右的海外兵團由于為美國軍隊作出的犧牲和貢獻獲得了美國國籍。而越來越多的移民也正是為了實現“美國夢”心甘情愿地踏上了可怕的戰場。美軍的這種“個人軍隊”策略從本質上看,就是對移民“美國夢”的一種利用,而這種以生命作為籌碼的交換讓美國表面上對人權、甚至對動物的珍愛看上去是如此的虛偽。海外兵團的壯大是美軍“個人軍隊”戰略的勝利,但對生命的踐踏和對人權的褻瀆注定它是可恥的。
第二重反思來源于海外兵團本身。海外兵團是一個模糊的群體,他們為了得到美國國籍而不惜殺戮,從這個角度看無異于有“殺人機器”之稱的“雇傭兵”。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些年輕人大多數從小就被父母帶到美國,吃著漢堡包、聽著說唱樂長大,除了缺少美國國籍之外就是徹頭徹尾的美國人,而他們入伍無非就是讓自己的公民身份法律化,并為維護自己骨子里的“美國精神”而戰,這種意義上的海外兵團是國家的“戰士”。海外兵團在兩種身份間游離的同時不得不接受一個殘酷的現實:如果他們戰死,那么這種犧牲甚至說不上是“為國捐軀”,既然如此,他們的死又有什么意義?所以,不管是“雇傭兵”還是“戰士”,海外兵團注定是可悲的。
第三重反思來源于戰爭的性質。美國向來標榜自由、民主和公平,而美國發起戰爭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正是為了在全世界范圍內維護這些“美國精神”。但海外兵團的壯大讓這個表面上順理成章的理由脆弱得不堪一擊。如果美國并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捍衛“美國精神”,那么這種戰爭又有什么意義?《獨立宣言》中就明確反對利用“唯利是圖的外部力量”,所以就算是勝利,也不過是以利益交換得來的勝利,是流著無辜者鮮血的勝利。這樣的戰爭注定是骯臟的。
海外兵團壯大的影響
海外軍團壯大的反思帶來了不易察覺的深遠影響。美軍逐漸認識到,依靠海外軍團彌補兵力缺口僅僅是權宜之計,這種道德上、倫理上、精神上對傳統的挑戰必將激發社會矛盾,讓美軍在長期中面臨“失道寡助”的風險。解決兵力短缺難題的關鍵在于減少兵力需求,而不在于深挖供給潛力。
拉姆斯菲爾德于5月份提出的美軍軍事基地“瘦身計劃”,就是需求策略的一個重要體現。而近來美軍可能對“1-4-2-1”方案進行重大戰略調整更是需求策略的另一個關鍵性舉措。美國《紐約時報》7月5日報導,美國國防部目前正試圖對“1-4-2-1”方案中的2進行改革,用“一場戰爭+反恐”取而代之,這種戰略調整將大幅緩解美軍兵力緊張的現狀,并抑制海外兵團的繼續擴張。
總之,海外兵團的“美國夢”映射出了美國軍事戰略虛偽、勢利和丑陋的一面,盡管對于海外兵團自身而言,“美國夢”似乎依舊是那么“美麗”。(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