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7日電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載文指出,8月10日,在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掛牌儀式上,央行行長周小川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他“出其不意”地解釋了匯率改革中“一籃子貨幣”的組成和組成機制,令市場大呼解渴。
“現在,除了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全球央行行長中還沒有誰能像中國的周這樣讓我們的神經高度集中。”一位美國大型投資銀行的高級分析師詹姆斯看完8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上海關于匯率的發言報告后發出感慨。
7月21日19時,央行經國務院同意,“出其不意”地啟動人民幣匯率改革,宣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個決策的出臺,實際上早在2003年周小川赴任央行行長之初就開始醞釀了。
10年來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在保障中國經濟高速穩定發展的同時,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中國經濟的市場化改革大趨勢。而且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正在逐漸損害中國經濟運行的均衡和主動。1999年周小川在其專著《轉軌期間的經濟分析與經濟政策》中,對此作了深入的分析。改革的方向在他看來,只能是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需要的進一步開放和市場化。
在周小川和他的學術密友、前外匯管理局局長郭樹清的共同主持下,2004年年中,央行初步完成了這項改革的具體方案。隨后在完善補充的同時,制定了一系列保證該方案順利實施的應急措施。也就是說,在市場感受“出其不意”的時候,匯率改革已經在政策制定上準備了2年有余,理論上的準備則更久。
所以,央行能在匯率改革啟動后短短3周的時間內,不但將政策越來越透明地傳遞到市場,而且針對金融機構和企業連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配套措施。尤其是周小川對“一籃子貨幣”的具體解釋和遠期結售匯和掉期交易改革方案的“出爐”,其透明和迅速超出許多市場人士的奢望。
周小川被國外銀行界人士評價為“對全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錯綜復雜最具洞察力的新一代中國高層官員之一。”但在私下場合,他更愿意被視為一個學者。事實上,在目前中國所有部長級別的官員中,周小川的學術著述的確可以說是最豐富的一位。
作為上世紀80年代中國最活躍的青年理論家之一,周小川參與了一系列事關中國經濟改革的研究和政策建議。在周小川最早的著作《中國經濟改革的整體設計》(與吳敬璉等人合著)一書的書名中,就能看到其對中國改革系統性推進的全新理解。該書出版后,他和吳敬璉組成的課題組被學術圈戲稱為“協調推進派”。此后,他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使其兩獲中國經濟學界最高榮譽獎——孫冶方獎。
他信任市場經濟的學術觀點,也反映到了他以后的行政工作當中。在外貿部(現商務部)當部長助理時,他就傾向于進行較為徹底的外貿體制改革;在央行擔任副行長兼任外管局局長時,他對思考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問題考慮甚多;在擔任建行行長時,他思考商業銀行如何接軌、建立激勵約束的問題;在任證監會主席的兩年多時間里,不管是講話還是行動,都可以看到他積極推進各項市場化改革措施的決心。
2003年出任央行行長后,周小川面對的是“世界上最復雜、最艱難的金融改革”(《華爾街日報》評語),事關數以億計存款者的公共利益。尤其是背著數萬億元不良資產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更被國際金融界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截至6月末,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率10.12%,比2003年年末的20.36%下降了10.24個百分點;2004年年報顯示,建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3.92%,資本充足率提高到了11.29%,初定2005年年底上市。中國銀行不良貸款率為5.12%,比上年末下降11.16個百分點,年末資本充足率達到10.04%。加上同時進行的利率和匯率改革,短短兩年多,中國金融改革從無序實現了大局初定。
現在,這位學者型官員主持的金融改革已進中盤,無論是銀行改革中“匯金公司”的思路,還是此次匯改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上的“穩、準、狠”,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改革者對建立一個更加開放而市場化的國家的勇氣和決心。(記者 王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