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鄭州八月十七日電(記者朱曉娟)記者今日從黃河水利委員會獲悉,黃河小北干流今年八月中旬再次啟動黃河泥沙放淤試驗。專家指出,這是探索解決黃河泥沙問題的一個新嘗試,黃河小北干流地區有望攔沙百億噸,成為處理黃河泥沙又一主戰場。
黃河小北干流位于晉陜交界的禹門口至潼關河段,該河段屬于游蕩擺動的堆積性河道,地域廣闊,人口密度相對較小,區內大量灘地為低洼易澇的鹽堿地,是“天然沙倉”。去年七月至九月,黃河小北干流在首次放淤試驗中,四百多萬噸粗泥沙被成功攔在黃河沿岸的鹽堿灘里。
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介紹,黃河難治,癥結在于水少沙多。黃河泥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區,汛期常常出現高含沙洪水,攜帶大量泥沙,其中細沙被洪水帶入大海,而粒徑大的粗沙則大量沉積在下游水庫和河道內,導致“懸河”不斷長高。
據專家測算,若輔以放淤樞紐工程,黃河小北干流河段可以沉積黃河泥沙一百億噸,相當于小浪底水庫的設計攔沙量。同時,放淤還可以將這一河段兩岸的低洼易澇鹽堿地變為高產穩產良田,從而實現黃河水庫、河道減淤和增加耕地面積多贏的目標。
黃河小北干流放淤試驗,是利用彎道水力學原理,將來自中游黃土高原的泥沙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手段和工程措施進行合理調度,充分借助水流自身力量實現粗、細泥沙的自然分選,把對下游河道及水庫淤積影響較大的粗顆粒泥沙滯留在小北干流兩岸洼地,細顆粒泥沙回歸黃河,以達到“淤粗排細”的目的,從而改善進入下游河道及水庫的水沙條件及泥沙組成,減少三門峽、小浪底庫區及下游河道淤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