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七日電 題:西藏人居環境的歷史跨越
——訪建設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徐宗威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美麗的故鄉,我可愛的家鄉/青山上,綠水旁,有我童年的夢想/雪山下,我可愛的家,一天一天在變樣/麥浪好像那陽光,撒下一遍金黃/條條大路向遠方,送去金色的吉祥/藏族人民托起吉祥的哈達……
“不管是散落在高山峽谷的農牧民房舍,還是集中于城鎮街區的居民住宅,都向我傳遞著一個強烈的信息,西藏人民的居住條件和人居環境正發生著歷史性的深刻變化,正像藏族歌手瓊雪卓瑪歌唱的那樣,西藏人民過著自由、安詳和幸福的生活。”行程七千一百多公里,對西藏住房問題進行深入和全面調查研究的建設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徐宗威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描述道。
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四千米。教科書上說,三千七百米是生命線,再高將不適合人類生存。而西藏境內超過六千米以上的山峰有二百多座。據徐宗威介紹,一九五九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之前,由于西藏自然、歷史和宗教的原因,經濟水平低下,百姓的住房條件和人居環境條件十分艱苦。
當時,西藏住房主要集中在拉薩、日喀則、江孜等幾個城鎮地區,總住房面積不足三十萬平方米,按當時人口計算人均不足三平方米。廣大牧區以帳篷為主要居住方式。而連人身自由都沒有的廣大農奴的住房條件可以說是極其悲慘。
“在西藏民主改革中,農牧奴得到了土地、牲畜和其它生產資料,同時也分到了住房和帳篷,過上了‘人’的生活”。徐宗威說,這時廣大農牧奴實現了從過去沒有自己住房到現在有了自己的住房的歷史性跨越,但住房條件還是低水平的。
從一九五九到一九七八年,即從民主改革到改革開放前夕,中央政府投入一百億元人民幣支援西藏各項事業建設,其中住房投資三點八億元人民幣。這一時期,西藏人均住房面積農牧民為六平方米,城鎮居民為十一平方米。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支持西藏住房建設的投資近十六億元人民幣,完成住房建筑面積二百二十八萬平方米。西藏進入了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城鄉住房和人居環境較快發展,人居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牧民基本都住上了新房,住房結構質量明顯提高,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二十平方米。
據統計,一九八一至一九九四年,國家共投入住房建設資金十三點六七億元人民幣,西藏新建住房達到四百五十萬平方米。一九九四年初西藏城鎮人口三十七點八三萬人,當時城鎮家庭總數約為七點五六戶,其中近七成的城鎮居民搬進了新房。
“一九九四年,西藏住房制度改革,實行住房貨幣化分配,支持房地產業的發展,為市場提供商品住宅、經濟適用房和亷租房,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住房需要”。徐宗威講述著西藏住房的變遷,經過幾年努力,西藏房地產市場初步形成,在新建居住小區營造了方便舒適、安全整潔的人居環境。收入提高了,農牧民住房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有了很大改變。
“西藏住房的歷史變化,所反映的是西藏人民全部生活的真實寫照和縮影。社會主義制度給西藏經濟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使西藏人民享有民主權力和幸福生活”。這位曾擔任西藏建設廳副廳長的西藏建筑研究專家滿含深情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