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0日電 《人民日報海外版》今日載文指出,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從全會公報透出的信息看,在未來五年,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普通百姓生活至少有六個方面變化。
從發展到科學發展,更多更普遍地惠及普通百姓
發展的目的是造福百姓。公報提出,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特別強調“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始終是中國的中心任務”,這將使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
改革開放27年來,百姓生活發生的變化有目共睹。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地方發展模式存在問題,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社會矛盾。在這些地方,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及體制弊端,不但沒有增加人民福利,反而損害了百姓的利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認為,五中全會提出,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成功地解決“如何發展”、“發展為了什么”的問題。隨著社會結構的快速變動,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會不斷增多并趨于復雜化。在這種背景下,落實科學發展觀,讓發展成果更多更普遍地惠及百姓意義非同尋常。
從先富到共同富裕,讓中國每一個角落都富起來
近年來,中國東、中、西部人均GDP之間的差距仍在拉大,從1999年的2.49比1.26比1,擴大到2003年的2.61比1.25比1。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研究表明,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在1995年時為2.5倍,到2003年時擴大至3.23倍,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獲得的各種轉移支付和補貼等,實際收入差距達5倍左右。
五中全會公報把解決兩極分化、縮小貧富差距擺到了突出位置。“十一五”期間,政府將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讓公共服務惠及農民。今后政府新增財力將重點投向農村、農業和農民,而且增長幅度還會大大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舉措,也將加快這些地區追趕東部沿海地區的步伐。
更多的就業崗位,更健全的保障體系
就業是民生之本。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高峰期。據中國社科院預測,2006年新增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今后幾年,全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1000萬人,另外還有1400萬下崗失業人員。
五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這些含金量很高的政策都將為普通百姓提供更為可靠的生活保障。
看病難、看病貴,上學難、學費貴等,群眾切身難題將逐步解決
“認真研究并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公報中關于解決民生問題的要求十分明確,切中時弊。
近年來,藥品流通環節的混亂屢屢見諸報端,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群眾反應十分強烈的問題。教育體制上存在的詬病,也向來為社會各界所關注,上學難、學費貴等問題令不少家長深為頭疼。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問題更值得關注。
五中全會在“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提出,“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按照這樣的規劃目標,老百姓的一些切身生活難題將得到妥善解決。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展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美好前景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中全會公報描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前景。
盡管這幾年農村經濟發展很快,農民也得到很多實惠,但也應該看到,農業的基礎仍然十分薄弱,農民增收的難度日益加大,農村的面貌需要進一步改善。隨著國家財力物力的增強,在未來五年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步伐將會加快,農民將會享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
環境安全、食品安全、治安安全,百姓生活的安全度將大大提高
在人們的飲食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受利益驅使,在食品生產加工和流通領域中,一些企業降低標準、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違法活動十分猖獗。水污染、空間污染等,屢見不鮮。
這些問題,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并在對“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有明確體現:“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等的監管,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賀勁松 趙承 張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