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3日電 (張哉麟)“魅力寧波-----知名網絡媒體記者寧波行”活動今天進入第三天。記者團一行走訪了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遺址。
據了解,河姆渡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4米左右,疊壓著4個文化層,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3000年。遺址是1973年被發現的,經兩期發掘,合計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700余件,為研究農業、畜牧、建筑、紡織、藝術等學科和中國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1982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東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文化特征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地域特色,在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形成過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圖一:布展的兩具完整的河姆渡人頭骨,均出自第三文化層,距今已有6000多年歷史。經鑒定,一具為25-30歲的男性,一具為14-15歲的女性。年代如此久遠,保存如此完好的頭骨,在長江游域史前遺址中是絕無僅有的。
圖二:栽培水稻,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經濟活動。在第四文化層較大面積內分布著 堆積層,最厚處近1米。伴隨出土的代表性農具是,出土170余件。稻谷和骨耜的發現對于探討中國栽培稻的起源及其在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三:居住木結構運用。遺址發掘中,到處可見數量眾多的木樁及木構件、據考證為“干欄式”建筑遺跡。這種既可防潮又能防止野獸侵襲的“干欄式”建筑是我國南方傳統木構建筑的祖源。尤其是榫卯技術的運用、把中國榫卯技術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被考古學家稱之為 7000年前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