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桂林十一月十五日電 (記者 周利朔)記者今天從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文物管理部門獲悉:五卷全面反映中國瑤族歷史文化的文物梅山圖,已在恭城觀音鄉(xiāng)瑤族聚居地發(fā)現(xiàn)。有關專家稱,梅山圖的現(xiàn)世,是研究中國瑤族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最具權威性的珍貴史料。
梅山圖是中國瑤族做“洪門”道場時張掛的神像圖,該圖繪制于清乾隆九年(一七四五)年,全圖分五卷總長達五百余米,彩繪于寬零點三五米的土白棉布上,從工藝看是先經(jīng)過防腐處理而后彩繪的,每隔兩米許訂有繩索以供懸掛之用。彩繪以人物為主,大約有一千余位形貌各異的神和人,有神鬼菩薩、道佛儒三教先師、帝王將相、民間信仰的各種神仙,也有瑤族人民農耕布織以及漁獵勞作的面畫,繪制精細、形象生動、配有說明文字,耐看易懂。
從其說明文字中可知,梅山圖是根據(jù)明萬歷年間“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張掛”的梅山圖臨摹繪制而成的,幾宓男叛鍪欠荷裾,主要宗教是道教,梅山圖中的諸神以及洪門道場就反映了瑤民的信仰。
據(jù)此間權威人士介紹,梅山位于今湖南省中部新化和安化間,屬雪峰山系,資江大河灣處。秦漢以來,梅山瑤民蒙朝廷恩典,免賦稅,但是到宋熙寧五年(一0七四年)朝廷派章惇開發(fā)梅山,立城設縣,編戶口,定稅賦,瑤民不堪重負,開始逃離,一部分南逃至湘桂邊界的都龐嶺千家垌居住,大約在元德九年(一三零五年)千家垌瑤民造反,官府鎮(zhèn)壓,瑤民再次逃亡,一部分進入廣西恭城縣觀音、三江、西嶺等鄉(xiāng)的山區(qū)居住。經(jīng)過近七百年的悠悠歲月,瑤民在這些山區(qū)定居下來,成為今日恭城居民,在偏僻的山區(qū),古老的風俗世代相傳,梅山圖卷得以保存至今。
該人士認為,梅山圖無疑是中國瑤族文化瑰寶,它全面反映了瑤族歷史文化的變遷,以及瑤族的多神崇拜的具體內容,通過對梅山圖的研究,可以加深對瑤族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的了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