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八日電 題:中美關系進入調整期
中新社記者 李靜
今年的中美交往著實“熱鬧”。不但美國國務卿賴斯上任后兩度來華,貿易代表、財政部長、商務部長、美聯儲主席數次到訪,連對華態度一貫強硬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被其同僚“勸”上了中國土地。
觀察人士認為,美高層頻頻來訪表明他們對中國的和平發展開始產生理解和信任,近年走勢平穩的中美關系將在本周末美國總統布什訪華后進入“調整期”。
美國總統布什十五日開始東亞四國行,以“盟國優先”的原則首先造訪日、韓,并計劃于十九日晚抵達北京。有理由相信,布什此次訪華不僅將掀起近一時期美高官密集訪華的最高潮,也將為美方已著手進行的對華政策調整正式定調。
中國南開大學教授、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龐中英表示,美國對華政策調整自其分管亞洲事務的副國務卿佐利克九月發表的“中國責任說”始露“苗頭”。
佐利克那篇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上的講話提出了一個對華關系的新詞匯—“stakeholder利益相關者”。他認為,中國已融入“國際體系”,其快速發展不會對美國利益構成巨大挑戰,美國須與中國加強合作,使之適應“國際規則”,與之“共同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龐中英說,對中國“利益相關者”的定位較布什二〇〇一年首任初期“戰略競爭對手”的提法友善了許多,這正是美對華政策調整的積極信號。
在今年下半年中美間政治、軍事和經濟交往中,或多或少能看到美政策調整給兩國關系帶來的“利好效應”。
八月,中美展開首次戰略對話,決定突破以往集中在經濟、政治和安全問題的特定模式,在更大的框架下綜合審視雙邊關系。
十月,拉姆斯菲爾德訪華,中美軍事交流全面恢復。這位布什內閣中頗具保守主義色彩的“鷹派”代表首次訪問中國后也盡顯“溫柔”。他表示相信,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二大強國,同時認為現在不宜將中國視為“對手”。
十一月,中美結束長達七輪的紡織品貿易磋商,簽署了雙邊紡織品和服裝貿易協議,為今后兩國紡織品和服裝貿易減少摩擦打下了較好的基礎。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事后表示,該協議對兩國來說是個“雙贏”的結果。而美主流報紙評價稱,在布什總統訪華兩周前適時達成的協議,“拔掉了中美關系中一根時常隱隱作痛的刺”。
前美國駐中國大使李潔明指出,美國總統通常會在第二任期采取另一套政策。連任后,布什顯然已經意識到應以更務實的態度面對中國的崛起,他將以建設性的態度友善訪華,以謀求中美更大的共同利益。
元首會晤在中美關系中歷來都被賦予絕對重要的象征意義。龐中英則表示,日益成熟的中美關系虛少實多,年內這第五次“胡布會”也將大有內容。“雙方將提出各自的關切,美方關注的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和知識產權保護,以及臺灣問題、朝鮮半島核問題都可能是兩國元首的會談議題。”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葛萊儀認為,中美元首會晤涉及安全、朝核、反恐等廣泛領域,經濟問題在雙方議事日程上的位置會相當靠前。
兩位專家都表示,從略帶敵意的“戰略競爭對手”到更為平等的“利益相關者”,布什政府正對中美關系重新定位,布什總統訪華或將完全揭開美對華新政策的“紅蓋頭”。
龐中英說,美方政策調整對兩國都是“機遇”。布什訪華至胡錦濤主席回訪期間,中美關系將進入一個“調整階段”。能否使兩國關系更近一步,調整階段中美的一言一行尤其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