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新華網 ( 2006-01-23 10:54:33 )
臺軍認為,一旦通過發展攻擊型導彈將大陸誘入“反導競賽”,將大量耗費大陸發展攻擊力量的資源
隨著臺灣第一份所謂的《國家安全報告》即將出臺,臺灣軍中也隨之掀起了一輪新的戰略調整熱潮。臺軍認為,由于大陸近年來快速發展戰術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不斷更新的?哲娦卵b備不但對臺軍形成了數量上的優勢,也逐漸形成質量上的優勢,因此臺灣軍方有必要在加快購買裝備的同時,重新調整對大陸的軍事戰略。
日前島內著名軍事理論雜志《軍事家》撰文提出,應當通過發展導彈技術,打擊大陸的反導劣勢,將大陸拖進反導“消耗戰”中,這種風聲則可以被視為臺軍在戰略調整前的一次輿論試探,其戰略調整思路值得關注。
臺軍從“拼飛機”到“拼導彈”
在20世紀末的臺軍戰略調整中,“反制”被視為臺軍抵抗所謂的“大陸攻臺”的“重要法寶”。而盡管臺灣軍隊目前裝備了百余架“F16A/B”戰斗機和60架“幻影2000”戰斗機,但是前者在型號上老舊,后者至今無法與島內美式裝備協同,而大陸的空軍與防空導彈發展蒸蒸日上,因此臺軍擬用于攻擊大陸的主戰裝備難以完成使命。
該雜志進而認為,大陸目前已經裝備了數百架的“蘇27”“蘇30”“殲10”“飛豹”等戰機,并且有預警機指揮大量的“殲7”“殲8II”截擊機,臺灣如果試圖以空中力量作為反制的助力,那么很可能在消耗戰中損失殆盡。而大陸不但有優勢戰機,更有良好的后勤保障系統!伴L此以往,臺灣必然成為大陸戰機自由行的天空!
因此,該雜志主張借助臺灣目前正在發展的戰術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完成對大陸的導彈威懾。其實這正是從21世紀初開始,臺灣軍方正在考慮的戰略轉型手段。但該雜志用更加深入地闡釋了這個“導彈反制—反導戰”理論。隨著大陸導彈技術的發展,臺軍不但感到威脅,同時也希望將戰略被動轉為戰略主動。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臺灣就著力發展了射程為300公里的“青蜂”地對地導彈,并且正在發展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天馬”導彈,據稱可以攻擊包括上海、蕪湖和香港一線的重要城市。在巡航導彈方面,臺灣軍方在試圖購買戰斧失敗后,也立足“雄風2E”反艦導彈發展自身的巡航導彈。目前來自臺灣方面的最新消息顯示,雄風2E的試射已經完成,射程可達1000公里,而且發射方式更為靈活機動等等諸如此類。
借反導戰消耗大陸資金
臺軍試圖將大陸拖進反導戰,按照臺灣軍隊的高級軍官的話來說,是“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臺軍認為,發射一枚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彈道導彈,其發射系統只需要數臺車輛或者是一個直徑5米的發射井,成本和規模都要小得多,但是在導彈升空之后威懾能力卻不容小覷。更何況臺軍也在研究如何將巡航導彈或者彈道導彈的發射裝置安裝在大型貨輪上,這樣可以在大陸近海游弋,并且機動選擇發射陣地。
臺灣軍方希望通過這樣的導彈發展,使得大陸感受到臺灣的軍事威脅!盾娛录摇氛J為,大陸目前仍然缺乏必要的反導手段,大量裝備的防空導彈仍然不能對付以超過4馬赫高速飛行的彈道導彈。于是大陸不得不將大量資金用于反導作戰,從而影響或減慢戰斗機和其他攻擊武器的升級。
同時,臺軍認為由于臺灣背靠的美國在反導技術上處于很明顯的優勢,將反導技術出售給臺灣相對政策和輿論障礙較少,一旦大陸被臺引進“反導戰”拼防御能力,長期而言臺軍必然能處于優勢。
臺軍只是紙上談兵
但是這樣的戰略調整,并不能解決臺灣軍事的頹勢。從目前來看,臺灣的彈道和巡航導彈發展,多數還是紙上談兵。
從大陸方面來說,姑且不論大陸的戰術導彈發展,第一輪火力打擊就能癱瘓全臺灣一線機場和主要導彈陣地。單就目前大陸的反導能力來說,也勢力不弱。據報道,解放軍擁有一批先進地空導彈,一些導彈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相應的反導能力。尤其是以臺灣和大陸的距離而論,在臺灣彈道導彈最為薄弱的上升階段,大陸的雷達就能夠探測到導彈的活動,并且采取必要的摧毀措施。
更重要的是,大陸從戰略上存在巨大的縱深。從地域上說1000公里只是大陸戰略前沿,臺灣試圖挑戰大陸的“1000公里戰略”,必然引起更危險的對抗甚至是沖突。
因此,臺軍試圖將大陸拖進反導戰中,仍然是一個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拙劣手段。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作者:張志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