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金門本是水草滋盛的桃園仙境,惜歷經倭寇火燒山、鹽戶的伐木煮鹽、鄭成功的伐木造舟、及清廷的“遷界令”等一次次的浩劫,使金門的森林地貌驟變,大好山林逐漸淍蔽。而偏偏這150平方公里的大小金門,一片波狀丘陵臺地,連最高的太武山海拔都不過253公尺,自然擋不了一年長達九個月的東北季風挾帶的飛沙走石的侵襲。
房屋于是為之傾圮,黎民睡不安寢,耕亦不足食,卻又束手無策,只好訴諸鬼神,祈求神明的庇護。先民于是塑造了融合獅子的勇猛,人的精神,及神的靈性于一身的風獅爺,并將之屹立于村莊外圍的當風位置,面相東北或北方,好吸納勁吹的海風。
為什么以獅為造型?這恐怕與民間篤信佛教有些關系。傳說釋迦佛誕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并云,“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就這樣,獅子的威武與佛的慈憫連成一氣。造型仿萬獸之王獅子的風獅爺,無非是冀望它有一份庇佑大眾的慈悲性格,久而久之,人們進而神化它為一位像佛的神明。希望透過它,從此金門的風不再那般猖狂,進而驅邪攘災,安定四方。
經導游的這番解說,我對這些從清初到民國的成千上百尊高聳如人、吞噬風沙鬼怪的風獅爺,更多了幾分敬意。一路上也就更仔細端詳它們,這才發現它們每尊容貌各異,有的呈直立姿,有蹲踞姿,腳下還踩踏著繡球,有持旗握印,更有的拉弓張弦,但線條皆剛勁有力,而它們的穿戴亦不盡相同(鄉民感念它們護衛的辛勞,為它們裁制鮮艷長袍,及胸前飄飛的巾帶及鈴鐺),無形中豐富了金門的聚落景觀。
坑道
未幾,大伙又登船折返大金門,導游要帶我們實地深入位于古崗區的翟山坑道。
金門大小坑道共有八座,但讓金門的幾次戰役都能立于不敗,位于古崗湖東南方翟山腹里的翟山坑道恐居首功。
八二三炮戰后,因為戰時物資及人員的運補困難,遂利用翟山花岡巖的堅硬特質,打造一座可擔負戰備運輸任務,由陸地通往海面的地下坑道。翟山坑道1961年開挖,1966年完工,總長約360公尺,寬約 12公尺,高約8公尺。共可容納小艇 42艘駐泊。
隨著導游的連珠炮滔述,我們一步步往深邃蜿蜒的水道走去,靠著新架設的欄桿,望著清澈倒影,凝視著那靠著阿兵哥犧牲生命,一斧一鑿開挖出的嶙峋山壁,有多處尚且遺留有十字鎬等人力工具的鑿痕。導游說,“當時抽到金馬獎的阿兵哥心情已夠沉重,來到金門后更怕當工兵,因為搞不好就要喪命,以手工開鑿翟山坑道來說,在鉆(兩個)洞,置火藥引線過程中,由于坑道內陰濕(6、7月尤是),爆炸很慢,因此意外頻傳,五年內有近30名阿兵哥冤死。”
巖壁上標示著斑駁的號碼,一個號碼代表可以停靠一艘登路小艇,可想見當年大批官兵在坑道內碼頭裝載的壯觀景象。坑道內最棒的景點是盡頭已封閉的出口,平靜無波的水面成了一面澄綠的大鏡子,巖壁倒影映水中,偶爾還可見到小魚遨游水道中。據導游說,如今這個冬暖夏涼的水道,成為居民最愛的超大游泳池,只是別看它水波不興,水底深達三公尺,一個不慎連底都踏不著,為免意外,管理員只好沿著走道裝置監視錄像機,并在欄桿上加添救生圈。
坑道外陣陣海浪盡管澎湃依然,但少了阿兵哥的操兵推演,及口號聲的伴隨,見證金門戰史的坑道自1998年開放觀光后,正式走入歷史。
往北行的巴士,再將我們帶到嗅得到硝煙味、紀念1949年古寧頭戰役的古寧頭戰史館。館內有數幅描繪大戰戰況的油畫及戰事文件等,道盡此役的驚天動地。雖然這些史跡過去經由教科書亦都留有深刻印象,如今透過史料的印證,那份震撼及悵然,依舊強烈。
最驚艷的天然景點
接下來的一站是此行最感驚艷的天然景點:“慈湖及雙鯉濕地”。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