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二院心外ICU的文化
“6月1日,患者進入ICU后,情況比較嚴重,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到了6月中旬,患者的病情好轉了,當時就想拋開有創呼吸機,上無創傷的呼吸機,因為當時醫院沒有這個設備,所以就沒有用。”翁文輝的原主治醫生王雪原在3月17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而隨之是大量的腫瘤禁忌藥物珍怡(編者注:珍怡說明書上明確標示腫瘤患者忌用)的使用,400支氯化鉀的大量使用,這些在患者家屬后來搜集到的治療賬單上都有清晰記錄。
對于非何杰氏淋巴瘤,到底是怎么樣的一種病,一直致力于研究淋巴瘤的江蘇省通州市人民醫院腫瘤科治療方面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淋巴瘤并不意味著死亡,淋巴瘤晚期也并不意味著生命的晚期。淋巴瘤現在經過化療和中醫中藥的綜合治療,在我們這里的治愈率達30%~50%。”
“哈二院出現這樣的事件,也許跟治療目標不明確有關,是沒有與患者家屬溝通清楚導致的。作為醫生,一定要進行目標治療:存活、治愈、致殘、致死,這些都要明白的。”某醫院的ICU專家說。
“我只是知道有些地方不對,但是不知道數字差別會這樣大,我也是在翁文輝去世后,才第一次看到賬單。”作為翁文輝主治醫生的王雪原說,“作為主治醫生來說,我的工作主要是醫療,賬目由主任于玲范和護士長來負責,我沒有權利過問賬目,這與行政安排有關。”
面對成堆的假醫囑、假病歷,作為主治醫生的王雪原感到無奈。
“管理非常混亂,雖然說我名義上是主治醫生,但是我與另外兩個住院醫生是平級的,他們的行為聽命于主任于玲范。雖然覺得他們的醫囑不對,我也改不了。”
據本報記者調查,在ICU工作的兩個住院醫生是于玲范帶的研究生,他們在2005年7月才能畢業,此前,于2005年3月份進入ICU科室進行見習,當時還不具備醫師資格證書。
但是記者卻在2005年6月份到8月份翁文輝的病程記錄上,看到了很多由兩位學生下達醫囑的簽字。
而且,作為心臟外科重癥監護室的心外ICU,收治翁文輝這樣的腫瘤患者,也是先前被遺漏的重點:在完全封閉的治療室內,哈二院的心外ICU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科室?
記者從翁文輝的主治醫生王雪原處了解到,他從2001年研究生畢業后就職于哈二院心外ICU,截止到2005年翁文輝患者入住心外ICU,這四年的時間他極少接觸非心臟手術的患者。心外ICU的病人,多數是做過心臟外科手術、在心外ICU過渡的病人。
“我們在這之前幾乎沒有接過非心外科的病人。從2003年到2004年8月份,這一年我們科室是零投訴。”王雪原說。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于玲范收治非心外ICU的病人?
“作為心外科術后的科室,與心血管內科還是有著不同,因為心外科術后的病人,體外循環、呼吸機等有獨特的使用方法。于主任是心血管內科的醫生,基本上與此類病人接觸的比較少,對儀器的使用也不是很了解。”
記者通過調查得知,于玲范2004年8月接手ICU主任的職務之后,到外地考察了兩周,因為ICU的患者比較少,她上任后查房比較少。而她的查房也是比較有特色,把醫生、護士叫到辦公室,把病歷放到桌上,由負責醫生匯報,然后再把病歷看完,提出治療方案,雖然ICU的患者少,但是這個過程從上午8點一般到10點才能結束。而醫院常規的病房床頭查房和交接的流程被于玲范取消了,護士的交接班也不看病人,在辦公室內進行。
“她來了之后把我們以前的床頭查房的程序改掉了。因為她在辦公室進行的查房要進行2個小時,有時病人在叫,我們都去不了。”王雪原告訴記者。
“我在心外ICU工作了4年,見證了三位科室主任領導ICU的風格,前兩位與目前于玲范的風格截然不同。”王雪原3月17日接受采訪時表示。
哈二院的ICU室成立于1984年,是心臟外科術后病人的監護室,為心臟外科服務,主要職責是監測、護理、治療。由于分工越來越細,從2000年10份,這個科室從心臟外科獨立出來,但也是為心臟外科服務。心臟外科每年做的心臟直視手術達1000多例,心臟直視手術的創傷大,所以一般都在心外ICU進行恢復。
2001年的時候,哈二院的主任是孫成光,2003年去世。接手哈二院心外ICU主任的是張衛星,內科學博士、主任醫師。
張衛星現就職于北京大學深圳醫院ICU。張于2004年4月到北京大學深圳醫院,2004年6月份正式從哈二院心外ICU辦理離職手續。
“剛聽說天價醫藥費事情的時候,當時就是覺得作為ICU醫生,第一個要審視自己,第二要問自己也有哪些不對,舉一反三。”2006年3月20日,正在趕往廣州的張衛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電話采訪。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