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中國海上靶場硝煙迭起。霹靂聲中,某新型攔截導彈轟然出擊,準確將一枚來襲導彈迎頭擊落。至此,該型導彈順利通過定型試驗,中國海防又添一柄斬妖降魔的利劍。
承擔該新型導彈定型試驗任務的,是海軍某試驗基地所屬的“畢昇”艦。這艘以我國古代著名科學家畢昇命名的綜合試驗艦,作為海軍常規武器裝備海上試驗平臺,曾先后數十次完成新武器研制、定型試驗,催生出眾多海防武器。“畢昇”艦也創下了海軍史上該型系統試驗數據最全、航程最遠、時間最長、精度最高等多項新紀錄。
每一次武器試驗都是戰爭的“彩排”
導彈是現代海戰最銳利的武器。何時形成作戰決心?如何精確打擊敵人?這些都需要在試驗中求解。為將新型導彈打磨成克敵制勝的利劍,每一次試驗,都無異于一次戰爭的“彩排”。
某型導彈研制試驗,需要用飛機模擬“敵”目標,來驗證導彈攻擊距離、攻擊角度等作戰性能。為保證艦機協同到位,艦領導多次到航空兵部隊登門求教,還把航空調度員請到艦上,介紹艦艇航海知識。雙方經過多次溝通,反復推演,形成了艦機協同試驗方案。
定型試驗中,“敵”不同類型的導彈、飛機向我艦襲來。“畢昇”艦新型導彈迎頭攔截,數枚導彈均精確命中目標。新型導彈的技術和戰術性能都通過了考核,一步跨入戰斗行列。
艦載雷達是引導艦載導彈和艦炮實施攻擊的“眼睛”。但在復雜海況下,雷達會因海雜波影響而產生信息盲區。某型信息技術含量較高的雷達進行海上環境測試時,就因為自然條件影響出現了盲區。該型雷達是新型艦載武器的系統中樞,如果問題久而不決,甚至會引起使用者對雷達性能的懷疑,導致新裝備“胎死腹中”。上級要求“畢昇”艦在限定的海域規劃出近似實戰的試驗航路。
“畢昇”艦官兵勇敢地挑起這副重擔,主動配合科研技術人員,收集了數十萬字的海域電磁環境特點及分布資料,一點兒一點兒地消化……經過幾番艱難論證,一個新的試驗方案浮出水面。按照這一方案,專家們對相關軟件進行了合理調試,幾番試驗后,新型雷達研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艦載導彈發射時,導彈初始姿態的航向、位置等參數要與艦艇的相關參數一致,否則,導彈發射起始姿態不準,就有可能偏離攻擊目標。
按照預先的試驗方案,“畢昇”艦通過減搖鰭產生搖擺航行。然而這種搖擺周期的規律性太強,難以滿足實戰發射需要。“畢昇”艦官兵謀求試驗方法上的新突破。經過論證,決定改用操舵的方式讓艦艇產生搖擺。
這是挑戰艦艇操縱極限的航行,艦艇保持一定的航速,忽而左滿舵,忽而右滿舵,艦體似“醉八仙”般不規則地搖擺,在通航密集的水道靈活地避碰,以蛇行前進方式向“敵”艦進擊。
[1] [2] [下一頁]